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雠国的意思、雠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雠国的解释

敌国。《左传·哀公八年》:“君子违,不适讎国。”《战国策·秦策三》:“因天下之力,伐讎国之 齐 ……除万世之害,此 燕 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雠国”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词源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溯源

“雠”在甲骨文中为“”,象形两人对答之态,《说文解字》释作“犹也”,本义为应答。后衍生出“仇敌”义项,段玉裁注《说文》强调“雠者,仇之假借字”,表明其与“仇”的语义关联。在《诗经·邶风·谷风》中“反以我为雠”,即用此引申义。

二、复合词构成分析

“雠国”属偏正结构,“雠”作定语修饰“国”。参照《汉语大词典》释义体系,“雠”在此语境中取“敌对”义项,故“雠国”即指存在敌对关系的国家。该词多见于先秦文献,如《左传·哀公元年》载“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失雠而长寇仇”,其中“雠”即指敌国关系。

三、历时语义演变

该词在汉代仍保留原义,如《史记·吴太伯世家》引伍子胥言:“越王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司马贞索隐:“越非雠国,而子胥劝灭。”至明清时期渐被“敌国”“寇仇”等词取代,现代汉语中已属罕用词汇。

四、特殊语境延伸

需注意在特定历史文本中,“雠国”可能隐含“负有血仇之国”的深层语义,如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宋金关系时,有“父母雠国,义不共天”的表述,此处强调世代累积的国仇家恨。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左丘明《左传》
  5. 司马迁《史记》

网络扩展解释

“雠国”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属于古汉语用法。根据字义拆解分析:

  1. “雠”的含义
    该字读作chóu,古同“仇”,本义为“应答”(如《说文解字》),后引申为:

    • 仇敌、怨恨(如“仇雠”连用);
    • 校对、核对(如“校雠”指校对文字)。
  2. “雠国”的可能解释

    • 敌对国家:若“雠”取“仇敌”义,则“雠国”可理解为敌对的国家,类似于“敌国”。例如史书中“与雠国对峙”的表述。
    • 校勘国典:若“雠”取“校对”义,则可能指对国家典籍的校订,但此用法罕见,更常见的表述是“校雠”或“雠校”。
  3. 需注意的关联词
    用户可能混淆了“雠国”与“仇国”。例如三国时期谯周《仇国论》讨论小国与大国相处之道,此处“仇国”指“相敌对的国家”。

建议:由于该词缺乏明确的典籍用例,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其含义,或确认是否为“仇国”“校雠”等相近词的误写。若涉及古籍,可补充原文段落以便精准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阿根廷祊田奔逐策筹赤轴串习垂念丹砂丸擣虚碉磡端匀断肢匪夷所思奉佐高议憨态好手足耗子尾巴厚意化险为夷诲谷火天戛摩加演机柄靖谮庸回九摧蠲疑具圃夸节括实烂眼边廉风两合股份公司落花无言茅棚美男破老闷痒民历牛头夜叉朴戆荞麦青煤缺分忍苦耐劳任子令三曹对案三鞠躬舌面前音诗博士适罚衰絶叔代顺极斯芬克司私谴踏竿蚊裯无拘无束匣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