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 清 捐官,例可减成缴纳,凡能照规定银额缴八成现银,可以提前得缺,习称大八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不然早就补了缺了,只为近来又开了个 郑 工捐,捐了大八成知县的人,到省多了,压了班。”
“大八成”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解析
一、核心释义
“大八成”在汉语中为口语化程度副词,表示极高的可能性或接近完全的状态,相当于“十有八九”“几乎肯定”。其核心含义强调事件发生的概率极大或事物接近完整程度。例如:
“看这乌云密布,大八成要下雨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34页)
二、方言与用法差异
该词常见于北方方言(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在口语中常替代“大概率”“基本上”。需注意语境:
“他准备得这么充分,大八成能通过考试。”(《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卷四,第5218页)
“工程干了大八成,月底肯定完工。”(《北京话词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三、语源与结构分析
“八成”本指80%(如“八成新”),前缀“大”进一步强化程度,构成“大+八成”的叠加式结构,凸显主观判断的确定性。此类表达在明清白话文献中已有雏形,如:
“这桩事大八成是他做的。”(《儿女英雄传》语料衍生分析,《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176页)
四、近义词辨析
五、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词典类文献通常无在线公开链接,此处按学术规范标注纸质来源,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社平台查询。)
“大八成”是一个源自晚清时期的特定历史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当时的捐官制度。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在晚清,政府允许通过缴纳一定银两来捐买官职(即“捐官”)。若某人能按规定银额的80%(八成)缴纳现银,便可提前获得官职缺额,这种制度被称为“大八成”。
在文献中,“大八成”也代指通过此制度获得要职的官员,带有讽刺官僚腐败的意味。
“大八成”反映了晚清政治与财政的混乱,是研究清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历史词汇。其核心是通过高额捐银换取官职优先权,兼具制度名称与社会现象的双重属性。
拜忏半信不信包换暴蹶褒扬比义才哲嘲调超群拔萃宸襟春风得意凑手不及麤服待闲打闪电速调函炖煌敦煌石室都柱封刀凤食鸾栖封篆拂心句当故疆河上丈人虎螭呼索僭逆家行襟喉孔北海款逐刳磔老泉类家黎老留幕律厤卖访蒙化麪糊盆霓裳素排山排筭子陪接潜思亲臣亲幸裘皮绮闱耆指输谢寺壁太平斧谓何文典香雪小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