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掠夺毁坏。《墨子·非攻下》:“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牺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攘杀”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rǎng shā,属于古代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为少见。其核心含义是掠夺毁坏,通常用来描述通过暴力或侵略手段夺取财物、破坏秩序的行为。
词义解析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墨子·非攻下》,原文为:
“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牺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此处描述战争中对祭祀牺牲的掠夺破坏,强调其违背天道的性质。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形容战争、暴力冲突中的掠夺行径,或对礼制、信仰的破坏(如抢夺祭祀用品)。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墨子》原文或古代汉语词典。
攘杀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攵”和“杀”。
攵是攴的旁边少一点的写法,表示用手或支撑物来推动。杀表示打死、杀害。
攘杀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诗经》中的《秋风辞》:“堇塞翱翔、言私其详。攘杀夷狄、有闻其声。”意为扫除外敌,平定动乱。
在繁体字中,攘杀的写法并无变化,仍然是「攘」和「殺」。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根据时代和不同地域的变化而有所差异。然而,在攘杀这个词中,古汉字的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变化。
1. 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勇敢地攘杀敌人,保卫家园。
2. 这个犯罪团伙以攘杀为乐,给民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1. 攘扬:扬弃和振兴。
2. 杀害:谋杀或非法使人死亡。
3. 攻杀:进攻和杀害。
1. 歼灭:消灭全部。
2. 除掉:把某人或某物从中清除。
1. 护卫:保护和警戒。
2. 宽恕:宽宏大量地原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