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字的隐语。语出《玉台新咏·〈古绝句〉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宋 许顗 《彦周诗话》:“‘藁砧今何在’,言夫也;‘山上復有山’,言出也;‘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言月半当还也。” 唐 孟迟 《闺情》诗:“山上有山归不得, 湘江 暮雨鷓鴣飞。”
"山上有山"是一个汉语短语,其含义可从字面、引申及文化意象三个层面理解:
指山脉重叠、峰峦相叠的自然景观,强调山势连绵不绝、层层叠加的空间层次感。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对"山"的定义为"地面形成的高耸部分","山上有山"即直观描述这种地理形态的堆叠现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困难重重
比喻问题或挑战接连不断,解决一个又出现新的,如成语"难关叠嶂"。
《汉语大词典》 收录类似结构"重峦叠嶂",释义为"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引申指"阻碍繁多"。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汉典网参考条目(注:此为词典网络版入口,纸质版可查ISBN 978-7-5326-5692-3)。
境界无止
在哲学或修行语境中,象征追求更高境界的永无止境,如"学如登山,山外有山"。
《中国山水诗研究》 指出,此类意象常见于禅宗公案,表达"悟道层次无穷"的哲思。
来源:王文生. 中国山水诗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ISBN 978-7-301-22258-3.
在古典诗词与绘画中,该意象承载以下内涵:
《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研究》 强调,叠山意象是"天人合一"观的视觉化表达,隐喻自然与精神的共生。
来源:袁行霈. 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04-050267-5.
“山上有山”是一个汉字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1. 基本解释
该词通过字形拆分表达“出”字,即两个“山”字叠加构成“出”,暗指“外出不在家”。
2. 字形与来源
源自南朝诗歌《玉台新咏·古绝句》:“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其中“山上复有山”即用“山+山=出”的拆字法,暗示丈夫远行。
3. 文学应用
唐代诗人孟迟在《闺情》中化用此典:“山上有山归不得,湘江暮雨鹧鸪飞”,以表达思妇对远行丈夫的牵挂。
4. 结构特点
属于ABCA式成语(如“山→上→有→山”),通过重复首字形成隐语效果。
总结
该词既是文字游戏,也承载了古代诗歌中的含蓄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外出”的隐喻义。
白捕惨节超阶越次触事面墙赐帛道帽德号发颠放歹繁绿发衆封建把头遘闵瑰富裹角豪笔好吃黄建湟潦黄榆信护讳魂车迳趣进住计偕簿蠲增类帝龙邛緑翠麦陇没振门门漠闵嬲戏凝湛尼丘牌位疲堕平早切象啓发式屈揖杀坏审度省头香适统霜柝私人财产随人俯仰胎骨汤风天马偷居屯合文同无了无休相荡闲见层出匣屉儿歇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