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辞害志的意思、不以辞害志的详细解释
不以辞害志的解释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词语分解
- 不以的解释 .不为,不因。《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不用;不靠。《孟子·离娄上》:“ 离娄 之明, 公输子 之巧,不以规
网络扩展解释
“不以辞害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出自《孟子·万章上》。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一、核心释义
指在解读文本或创作时,不应因过分追求文辞的修饰而损害对作者本意或文章主旨的理解。原典中“辞”指文辞表达,“志”指思想内涵,强调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二、原典溯源
该观点源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这里的“文”指文字修辞,“辞”指语句表达,“志”则是作者意图。孟子主张通过整体把握来还原作品本真,反对断章取义。
三、历史演变
- 经学阐释:汉代经学家将其作为解经原则,要求突破文字表层直达义理。
- 文学创作:唐宋文人引申为“文质并重”的创作观,如苏轼主张“辞达而已矣”。
- 现代转化:当代文艺理论中演变为反对形式主义,强调内容优先的批评标准。
四、实践应用
- 阅读层面:要求读者透过语言表象把握深层意蕴,如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诗法。
- 写作层面:警示作者避免堆砌辞藻,应如韩愈所言“唯陈言之务去”。
- 教育领域:成为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五、辩证思考
该命题并非否定文辞价值,而是主张“辞”与“志”的有机统一。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补充:“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形成层级化的文论体系。
此概念至今仍影响着文学批评、学术研究等领域,其精神内核与西方诠释学中的“作者意图论”形成跨文化对话。如需进一步了解《孟子》中的文艺思想,可参考提供的原文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以辞害志(bù yǐ cí hài zhì)是指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而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和意志。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不、以、辞、害、志,共有11个笔画。它源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的记载,意味着不要因华丽的辞藻而丧失决心和志向。
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写作「不以辭害志」,与简体字写法相比,只有「辞」的字形稍有不同。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辞」的旧字形为辤,多为辞害转注之后所产生的变体。
例如,一个使用这个成语的例句可以是:“在追逐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要坚持不以辞害志,始终保持初心。”
相关组词有:意志坚定、毅力、决心。
这个成语的反义词是以辞害志,意思是通过空洞的语言来破坏他人的决心和意志。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到你!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