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信谓催人早死的符箓。常以喻沉重的打击、严厉的手段等。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不料竟又来了一道催命符,是销镪水从背后洒过来了。” 郭沫若 《反正前后》六:“在这时间学生惯用的催命符,便是在地板上擦脚。”
催命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能加速人走向死亡或灾祸的事物或指令。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渊源及现代用法三个角度详细解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催命符(cuī mìng fú):
名词。迷信指催人早死的符咒,比喻给人造成严重压力或危害,可能加速其失败、死亡的事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
道教符咒的衍生义
源于道教符箓文化中“催命符”的传说——道士通过画符施咒加速他人死亡。此概念在明清小说中常见,如《水浒传》中“催命判官”李立得名即因其手段狠辣如索命符咒。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施耐庵.《水浒传》明代刻本。
民间口语的夸张化表达
在民间语境中,“催命符”逐渐脱离迷信范畴,用于形容高压指令(如严苛的工作任务)或致命威胁(如债务、疾病),强调其紧迫性与危害性。
来源:曲彦斌.《中国民间秘密语》. 三联书店,2014.
具体事物指代
语言依据: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1999.
抽象概念隐喻
用于批判不合理制度或极端行为,例如:
“形式主义的检查是基层工作的催命符。”
语用案例:《人民日报》时评专栏(2023年7月)。
来源: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催命符”的本质是通过文化符号构建的隐喻,其现代意义已深度融入社会批判与生活警示的表达中。
“催命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原指迷信中的符箓,据传能加速人的死亡。这种符咒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强制力,象征不可抗拒的厄运。
现代多用于比喻带来严重压力或导致事态恶化的强制因素,例如:
常见于描述极端压力或紧急状态,如:
该词带有夸张与负面色彩,多用于强调外部因素对个人或事件的强烈干预性。其英文翻译为“a written Taoist voodoo”(道教符咒)或引申为“death warrant”(死亡令)。
可通过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获取更多释义细节。
败迹半晩八铢钱搏揜不辰唱议承露盘柽乳传食春老丹草垫角房考饭锅风励俯烛刚酷甘泉钩镰诡贸厚大怀圣寺黄缁霍元甲骄竪鸡刀计合谋从劲直捔巧旷绝愣沉连种陵劲淬砺龙飞九五面赪颈赤磨骨闹热殴挞且暂青郊青霓人强马壮人样子骚魂山胞上告身价百倍霜木疏而不漏疏逸他出汰迹太霄谈情説爱童昧外和暐烨梧榎五加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