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臺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鉞,兵符将印,请 绍 登坛。”
(2).喻出师征伐。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两 京 ,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明 无名氏 《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 李世民 是也,本贯 河 东 太原 人氏,父乃 唐公 李渊 。自因 隋 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鉞,平定两京。”
白旄是古代仪仗器物的一种特殊形制,指用白色牦牛尾装饰的旗杆顶端饰物,具有指挥、标识与象征功能。其词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字源与形制 “白”指颜色属性,“旄”本义为牦牛尾,后特指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装饰物。《说文解字》载:“旄,幢也,从㫃从毛”,段玉裁注称“以牦牛尾注旗竿,故谓此旗为旄”。白旄即选用白色牦牛尾制作的仪仗旗帜,常见于商周时期军事或祭祀场景。
二、历史应用场景 《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右秉白旄以麾”,说明白旄在军事中作为指挥标志。汉代班固《白虎通义》提及“白旄黄钺,所以专节”,印证其作为王权象征物的地位。考古发现殷墟侯家庄墓葬中出土青铜旗铃饰物,佐证了早期旌旗仪仗的使用传统(来源:《殷墟考古报告》)。
三、文化象征意义 白色在周礼中象征西方与肃杀之气,故白旄多用于出征、刑罚等场景。《诗经·鄘风·干旄》描述“素丝纰之,良马四之”,郑玄笺注“大夫建旄,以授役政令”,反映其作为权力标识的功能。春秋时期诸侯会盟亦以不同颜色旄旗区分等级。
四、词义演变 唐代孔颖达疏《左传》时强调“旄所以进退众也”,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释“干旄”为“旄于干首,州县之建所执”,可见白旄的词义从具体器物逐渐扩展为军权、政令的抽象符号。明清时期演变为纯仪仗用具,失去实际指挥功能。
“白旄”是古代军事文化中的特定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白旄是古代军旗的一种,旗杆顶端用白色牦牛尾作为装饰,主要用于军队指挥。这种旗帜通过颜色和材质彰显权威性,与君王或统帅的指挥权直接关联。
二、历史文献中的例证
三、象征意义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白旄常被借代指代军事征伐行动。如白居易《七德舞》用白旄意象暗喻帝王功绩,将具体器物升华为战争合法性的象征。
四、文化特征 • 材质象征:牦牛尾在古代属珍稀物品,彰显使用者尊贵身份 • 颜色寓意:白色可能与祭祀、神圣性相关联 • 指挥体系:与黄钺(青铜斧)组合使用,形成礼器与兵器的权力符号系统
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标注为极低,建议查阅《中国古代军制史》《周礼·夏官》等专业典籍获取更权威解读。
菴庐阿锡贝城边引鄙讯笔战财币藏蓄察罕驰走吹苓打勤劳灯罩点石术洞察东堂桂洞霄宫惇笃防伺发疟子刚刚归往诡志国脉河房合式后继有人浑闲事护牌甲藏用建分键盘乐器甲紫惊世骇俗库书凉波卢都子谩諕嫚书帽镜梅影孟鸟捻弄平行作业破旧立新扑拉浅攻迁惹三世同财手急眼快説得去嗣育訴讼台弼屠钓推述乌腊草乌蛮鬼向平愿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