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丝忽的意思、毫厘丝忽的详细解释
毫厘丝忽的解释
古代“分”以下四个微小长度单位的并称。喻指极微细的事物。《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个性命是毫釐丝忽上挣来的。”
词语分解
- 毫厘的解释 两个很小的计量单位,极言数量之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详细解释.毫与厘的并称。泛指长度、尺寸。 唐 柳宗元 《梓人传》:“计其毫釐,而构大厦。”.指毡毯之类毛织物。《敦煌曲子词·<长相思>之三》:“作
- 丝忽的解释 犹丝毫。形容极小或极少。 宋 曾巩 《乞出知颍州状》:“今还朝以来,甫及数月,未有丝忽自效之勤,而輒以私诚上陈。” 明 陆垹 《篑斋杂著·岁差》:“其如定岁之法,积四期餘一日,一日分加於四期,是故
网络扩展解释
“毫厘丝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áo lí sī hū,主要用于形容极其微小的事物或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该成语由四个古代极小的长度单位组成(分以下的单位),分别指“毫、厘、丝、忽”。
- 现代语境中,常用来比喻事物的细微程度,强调“极微小”或“微不足道”。
2.单位换算关系
古代计量体系中,这四个单位的换算为:
$$
1 text{分} = 10 text{厘}, quad 1 text{厘} = 10 text{毫}, quad 1 text{毫} = 10 text{丝}, quad 1 text{丝} = 10 text{忽}
$$
因此,“毫厘丝忽”代表从“分”以下逐级细分的微小单位。
3.出处与用法
- 出处: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中记载:“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个性命是毫厘丝忽上挣来的。”
- 用法: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事物的细微差别或强调严谨态度,如“毫厘丝忽的误差也不能忽视”。
4.现代对比
- 现代单位中,“毫”被沿用为千分之一单位(如毫米、毫克),但成语本身仍保留古代含义,侧重比喻意义而非实际计量。
5.近义词与场景
- 近义词:微乎其微、秋毫之末。
- 适用场景:科学实验的精度要求、文学描写细节、强调严谨态度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出处或用法,可参考《醒世恒言》或汉典等权威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毫厘丝忽》的意思
《毫厘丝忽》是一个成语,表示细微之间,微不可察。它形容事物的变化极其微小,犹如毫厘、丝毫、忽然一动。
拆分部首和笔画
《毫厘丝忽》的部首是毛(毛字旁),拼音为máo。它的总的笔画数为13画。
来源
《毫厘丝忽》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下泉》:“泉涸,寒于霜雪,笮氏孔傲,民莫不究,毫厘之说。”
繁体
《毫厘丝忽》的繁体字为「毫釐絲忽」。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毫厘丝忽」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体意思保持一致。
例句
1. 他的反应毫厘丝忽,让人难以察觉。
2. 小明的进步虽然毫厘丝忽,但却是持续的。
组词
毫不丝毫、毫无厘头
近义词
毫厘之差、丝忽之间
反义词
大幅度、突然变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