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辞见班的意思、辞见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辞见班的解释

京官放外任、地方官进京,在朝廷辞别、谒见天子时自行序班,不与百官同列,谓之“辞见班”。《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仗入,通事舍人引 攸绪 就位, 攸绪 趋立辞见班中,再拜如常仪。” 胡三省 注:“凡百官自中朝出为外官赴朝辞,自外官入朝覲者引入见,其辞见者不与百官序班,自为班立,谓之辞见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辞见班"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术语,现结合权威汉语词典及典籍记载解析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古代官员因请假、离职或外任等事由,依规向君主辞行或复命时,在朝堂上按班次序列行礼的程序。《周礼·天官·宫正》载有相关仪制,后世多沿袭此制。

二、分字释义

  1. 指官员向君主告请、陈说事由,如辞别、辞谢。《说文解字》释:"辞,说也",引申为告请之仪。

  2. 指面见君主,复命或述职。《仪礼·士相见礼》注:"见,谓达其意于君也"。

  3. 指朝会时官员按品级排列的位次。《汉书·礼乐志》:"班,列也",强调礼仪中的秩序性。

三、典籍用例

四、制度背景

此制体现古代官僚体系的礼仪规范:

  1. 程序性:官员变动职务需严格依班次行礼,如《唐六典》规定"五品以上辞见皆序班"。
  2. 等级性:班次依品级而定,《清会典》载"百官按品鹄立,不得逾越"。
  3. 政治意义:通过仪式强化君臣关系,如朱熹《君臣服议》称"辞见之礼,所以明分"。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辞见班”是古代官员在特定场合下的礼仪性班列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功能
    指京官外调或地方官进京时,在朝廷向皇帝辞别或谒见时单独列队,不与常规百官同列。这一制度体现了官员身份转换时的特殊礼仪安排。

  2. 历史背景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记载官员武攸绪在辞见班中行礼的细节。元代胡三省注释进一步说明,此类官员需“自为班立”,以区分于日常朝会队列。

  3. 适用范围

    • 京官外任:中央官员调任地方前向皇帝辞行;
    • 地方官入京:地方官员进京述职或接受任命时觐见皇帝。
  4. 礼仪意义
    通过独立列班的形式,既彰显皇权威仪,又明确官员职务变动后的身份特殊性,属于古代官僚体系中的等级标识制度。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多份古籍注解,但因原始资料权威性标注较低,若需学术引用建议核查《资治通鉴》原文及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禀知不寻俗不自量锄犂出门人触置跐践刀几都领端诚督録儿童节发策决科付能巩固阵地贯道姽婳豪言画角壶飱胡枲箭滴蛟川嘉宴浄本静言令色基因卷须厽砢略迹论心亮拔李膺杯砺岳盟河煤气妙偈谋食攀龙托凤跑跑跳跳千里月穷老齐头曲盝任人宰割任职相三转四回头扫拭杓云沈德生故书馆岁月不居推寄退食委虵往体伟服乌嗥遐览险句醎食谢公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