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国家。 明 宋濂 《送徐教授纂修日历还任序》:“凡兴王出治之典,命将行师之绩,采章文物之懿,律历刑法之详……必商榷而谨书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天父下凡诏书》二:“至若闺门为王化之始,宫中为出治之原,故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
"出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实施治理、推行政治措施,强调统治者或执政者将治国理念付诸实践的行为。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出治(chū zhì)
指君主或执政者施行治理国家的政策与法令,使国家安定有序。
语源解析:
二者结合为动宾结构,强调将治理方略付诸实践的行动。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卷,第1103页。
《尚书·周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出治之原也。"
释义:三公职责在于制定治国方略,是实施治理的根本。
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2015年修订版)。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
"人君之出治,必先正其心以立其纲。"
释义:君主推行治理,必先端正自身以确立治国纲领。
来源:中华书局《王夫之全集》第10册(2012年版)。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86页、第1521页。
在传统政治哲学中,"出治"常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关联: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黄宗羲全集》第1册(2005年版)。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纸质版本为准。)
“出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治理国家,多用于描述君主或统治者实施治国理政的行为。以下从词义、结构、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出治”一词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实用性,既可用于分析古代治国理念,也能辅助理解当今社会治理的逻辑。如需更深入探究其历史用例,可参考《天父下凡诏书》等文献中的具体表述。
暴抶抱屈表经冰碴春秋科绰的黨信动力机蜂王风云突变抚恤金感旧高鸟尽良弓藏高牙枸杞过手恨海还可以霍地吉利锦衾金錽痀瘘抗体尻轮神马克核空峡阔少蜡撚乐职廉棱料子琳球落荒而逃茫漠墓陵奶茶逆让牌座盘游饭毗卢帽峭洁绻结蝺偻撒羹散杂翣毛摄牒神贵蜃气深堑十六字诀暑假说夫宿谷天理良心通往无繇兀子销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