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广阔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袭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 洞庭 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 洞庭 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别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指 包山 而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刘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东,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谓 洞庭 。”参见“ 太湖 ”。
(4).山名。在 江苏省 太湖 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 包山 。
“洞庭”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地理含义,分别指代中国两个著名的水域及其周边区域,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洞庭湖(湖南省北部)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
“洞”有“深广、通透”之意,“庭”指“宽阔的场地”,合称形象描绘了该湖水域浩渺、港汊纵横的地理特征。《汉语大词典》释“洞庭”为“广阔的庭院”,喻指大湖之貌 。
古为云梦泽的一部分,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北通长江,具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蓄功能。湖中岛屿以君山最为著名,盛产“洞庭银鱼”“君山银针茶” 。
战国时属楚地,《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饭稻羹鱼”,反映其早期农耕文明。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最早的文学记载之一 。
历代文人题咏不绝,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均凸显其壮阔,使之成为江南水乡的文化符号 。
二、洞庭山(江苏省太湖中)
太湖中的岛屿群,分东洞庭山(今苏州东山镇)、西洞庭山(今苏州西山镇)。
因春秋时属吴国,湖中有“洞室山庭”地貌而得名(《吴地记》)。《山海经》亦有“洞庭之山”记载,但学界多认为此指太湖山峦 。
东山为半岛,西山为最大湖岛。气候湿润,盛产碧螺春茶、枇杷、杨梅,有“花果山”之称。太湖“石公秋月”“林屋晚烟”等景观位列古“洞庭八景” 。
唐宋以来为江南士人隐居地,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开凿“东山白沙塘”,陆巷古村、雕花楼等明清建筑保存完好,融合了吴地园林与渔耕文化 。
三、词义延伸与辨析
古文献中偶以“洞庭”代指大湖,如《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此“洞庭”或为虚拟意象。
“洞庭”在诗词中常借指湖南或太湖流域,如“洞庭商贾”特指明清活跃于太湖的商人群体 。
权威参考资料来源:
“洞庭”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基于权威来源的综合解释:
一、核心含义
地理实体()
地貌特征()
二、文学与哲学引申
三、词源考据
注:低权威性网页中提到的“神仙洞府”传说及香烟品牌等衍生含义,因缺乏文献支撑未列入核心解释。建议通过《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获取更系统的考证。
白居易白眚拜托兵守伯姬引才局测量标志测算查勘长淮孱庸衬金敕令酬直辞灶徂川村闾搭渡怠事倒戟大撒手瞪眸斗牛恩准方长宜放龙入海副性徵刮绝光可鉴人观色孤尊酣湑合羣浸害酒肉朋友糠粞駃烈馈饷滥侈连复里表里燕胪名闾峰破隙迁留倾穨轻霄融粲勃泌肉圃史翰兽类水底摸月同揆望而生畏王冕违材文景贤级小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