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凉的潮水。 唐 宋之问 《夜渡吴松江怀古》诗:“寒潮顿觉满,暗浦稍将分。” 宋 梅尧臣 《江宁李谏议》诗:“寒潮日夕至,不与废兴同。” 清 黄燮清 《黄天荡怀古》诗:“从古庸臣好和议,寒潮呜咽使人悲。”
(2).气象学上本指冷空气团离开其源地的移动现象。亦指一昼夜内气温急剧下降的天气现象。 郭小川 《辉县好地方》诗:“山沟中寒潮时常落脚,暖风却不在此流连。”
(3).比喻险恶的政治形势。 张书绅 《正气歌》:“清明节前一天,一股寒潮突然袭击了 沉阳 城。”
寒潮是气象学中特指大规模强冷空气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侵袭,造成剧烈降温及伴随大风、雨雪天气的自然现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寒冷气流像潮水般涌来的天气现象”,通常发生在秋末至次年早春季节。
从气象标准看,中国气象局规定寒潮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24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8℃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二是过程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这种天气系统多源自北极、西伯利亚地区冷高压的爆发性增强。
寒潮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我国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和强降温,南方则常伴有持续性雨雪。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寒潮防御指南》,其危害包括农业冻害、交通瘫痪、呼吸道疾病高发等三重风险,其中2008年南方冰灾即为典型例证。
在古汉语语境中,“寒潮”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诗词,陆游《冬日感兴》中“寒潮浸骨夜如年”的描写,既符合现代气象学特征,又保留了文学意象中的凛冽意境。
寒潮是一种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现象,主要特征为剧烈降温、大风及雨雪天气。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寒潮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南下,导致沿途地区24小时内降温≥8℃且最低温≤4℃,或48小时降温≥10℃、72小时降温≥12℃(均需最低温≤4℃)。该现象多发于秋末至初春,3月、10-11月最频繁。
我国寒潮多从西北、北、西三条路径入侵,影响范围覆盖全国,北方以大风降温为主,南方常伴随雨雪。
(注:如需完整寒潮预警标准或历史案例,可参考中国气象局等政府网站来源。)
鼇头独占百廛巴山越岭拔俗笔筒博闻彊志辍硋雏子呆人澹如斗谍風雲氣服琐戆眼子矸子宫人光身古刹故恶鬼机灵颔首禾场弘休黄鞓黄头小人欢盟化融徽号皎茁静思敬灶精忠报国积土成山九阳巾既望苦虑劳役冷人离旗卵子洛杉矶缅诉苗田谟盖目断碰瓷秦余凄爽蝤蛴领让座热岛森严壁垒上辰稍麄胆壮胜引条通颓顿武场误然间消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