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普通人。 宋 曾巩 《咏史》之一:“国士忧社稷,涂人养声利。”《孟子·告子上》“好是懿德” 宋 朱熹 集注:“ 程子 曰:‘性即理也,理则 尧 舜 至於涂人一也。’”
(2).路人;陌生人。 宋 苏洵 《苏氏族谱》:“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弔。喜不庆,忧不弔,则涂人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河南妇死》:“妇已妻千户某,饶于财,情好甚洽,视夫姑若涂人。”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子既娶妇,与父母别居异财,甚者不相闻问,虽较之 中国 父子贼恩,妇姑勃谿者转觉稍愈,然以骨肉至亲,不啻推远之若涂人。”
“涂人”是一个汉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普通人
指与特定群体(如家族、士人)相对的寻常人,强调身份或关系的疏离。例如宋代曾巩在《咏史》中对比“国士”与“涂人”,朱熹注解《孟子》时提到“尧舜至於涂人一也”。
路人或陌生人
形容毫无亲缘或情感关联的陌生人。苏洵在《苏氏族谱》中写道:“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弔,则涂人也”,明代文献也以“视夫姑若涂人”描述亲属关系的淡漠。
部分资料(如)提到“涂人”有“栽赃陷害”的比喻义,但此用法未见于主流古籍或权威词典,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或误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宋代文献《苏氏族谱》等来源。
涂人是指用颜色、墨水等材料在人体上涂抹或描绘,常用于戏剧、艺术、妆容等方面。涂人可以改变人的外貌和形象,使人物更加鲜明、生动。
涂人的部首是水,是由三个笔画组成的。
涂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字典中,其意思是用颜料涂抹给人物增添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涂人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涂抹颜料,还包括化妆、涂抹彩妆等。
繁体字中的涂人为塗人,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涂人的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差异。其中,涂用“凼”代替现代字中的“丿”,人用“亻”代替现代字中的“入”。古代汉字中的涂人具有一种古典之美。
1. 演员们化了精致的妆容,涂上鲜艳的彩妆,才能更好地扮演角色。
2. 这幅油画涂人栩栩如生,根本分辨不出是真人还是绘画作品。
涂抹、涂鸦、涂改、涂饰、涂装
化妆、彩绘、上妆、涂抹
洗去、清除、擦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