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讨论。 唐 柳宗元 《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故学者终日讨説答问,呻吟习復,应对进退,掬溜播洒,则罢惫而废乱,故有‘息焉游焉’之説。”一本作“ 讨论 ”。参见“ 讨论 ”。
“讨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多个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为详细解释:
“讨説”意为讨论或探讨,指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交流。例如,唐柳宗元在《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中提到:“学者终日讨説答问,……则罢惫而废乱”,此处“讨説”即指学者间的学术讨论。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柳宗元的著作。文中描述学者因过度讨论而导致疲惫,侧面反映“讨説”的强度与深度。部分版本将“讨説”写作“讨论”,二者在古汉语中可互通。
现代汉语中,“讨説”已较少使用,但其衍生词“讨说法”较为常见,表示要求解释或解决争议(如提到的案例)。
在成语用法中,“讨説”发音为tǎo shuō,可表示争辩、辩驳,强调言辞交锋的意味。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语境,现代汉语中罕见。
“讨説”的核心含义为“讨论”,兼具学术探讨与辩驳的双重色彩。其古代用法多与文献研究相关,现代则演变为更口语化的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词典》或唐代文学研究资料。
讨説(tǎo shu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通过言谈交流来探讨和讨论某个主题或问题。
讨説的拆分部首是言(yán)和言(yán),笔画数为13。
讨説一词来源于现代汉语,是由简化字汇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説”是“说”的意思。“讨”意为旁人交谈或以言语,二者合在一起就是讨説了。
在繁体字中,《讨説》可以写作《討説》。
在古时候,讨説这个词可能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讨説可以写作“討說”、“討説”或者“討說”等。
1. 我们明天在会议上要讨説这个问题。
2. 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説活动。
组词:言谈(yántán)、言语(yányǔ)、交流(jiāoliú)。
近义词:讨论、议论、探讨。
反义词:闭口、沉默、不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