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语出《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汉书·外戚传上·孝昭上官皇后》:“ 燕王 大喜,上书称:‘ 子路 丧姊,朞而不除, 孔子 非之。 子路 曰:“ 由 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 王邵 志在简直,言兼鄙野,苟得其理,遂忘其文,观过知仁,斯之谓矣。”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纪·太祖皇帝》:“储位、迁都二大事,俱失之,可恨也。然观过知仁,不以损圣。”《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至於你受那 十三妹 的金银,允那 张金凤 的姻事:这两桩事,你自己以为大错,我倒原谅你。何也?圣人説,‘观过知仁’,原不尽在‘党’字上讲。”
“观过知仁”是源自《论语·里仁》的经典成语,原文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错,判断其内在的道德品质与仁德修养。该成语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释义与出处
“观”指观察、分析,“过”指过失或错误,“知”为认知、判断,“仁”即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品德。孔子提出这一观点,强调人性复杂性的辩证认知:错误本身虽具负面性,但背后动机与行为逻辑能体现个体的道德根基。例如,若因维护他人利益而犯错,其“仁”的本质仍值得肯定。
二、哲学内涵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党,类也。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说明孔子主张以包容视角分析过失,避免单一道德批判。这一思想被后世学者引申为“见微知著”的识人方法,《二程集》进一步阐释:“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观其过,可以知仁与不仁矣。”
三、现代应用价值
在当代社会心理学中,该成语与“错误归因理论”形成呼应,提示管理者在人才评估时需结合动机与结果综合判断。例如《中华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指出,“观过知仁”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可作为道德评价的辅助工具,强调透过现象洞察本质的思维方式。
权威参考资料:
“观过知仁”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典籍中的引用案例,可参考《论语》《汉书》等文献。
案脉阿谀曲从半无产阶级保密倍擿必不可少鬓钿并夹笔误不衷吹扬聪谋麤险飞飇飞闼坲坲覆塞辅助杆秤感感橄榄枝古镜记顾临聒挠卉裳监铨教母吉臣襟背金车救护九贤咎繇科举练简留取卢博毛寳放龟缅求魔术内人斜辇舆蹑凫凝云偏惠迁情奇趣歧途捎马子石鸡石鱼湖甩笔头子水剩山残舜英嗾使搜章擿句苔衣徒咢讬神详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