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苾刍尼的意思、苾刍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苾刍尼的解释

即比丘尼。俗称尼姑。梵语男僧叫苾刍,女僧叫苾刍尼。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时 莲花色苾芻尼 欲初见佛,化为转轮王,七宝导从,四兵警卫,至世尊所,復苾芻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苾刍尼是佛教术语,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修行者,其词源可追溯至梵语"bhikṣuṇī",音译作"比丘尼"。该词在汉语典籍中存在两种核心释义:

一、词源学角度,"苾刍"原指芳香植物(《汉语大词典》卷九),后缀"尼"表阴性,整体构成"具戒德之女"的涵义。

二、佛教制度层面,《四分律》记载苾刍尼需持守348条戒律,较比丘多198条,体现古印度社会对女性修行的特殊规范。中国佛教协会考据显示,公元429年斯里兰卡比丘尼铁萨罗来华授戒,标志着汉传佛教苾刍尼制度的正式确立。

现代佛教学者指出,"苾刍尼"与"比丘尼"属同义异译,前者多用于唐代以前的典籍,后者为宋代以降的通用译法(《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从宗教地位而言,苾刍尼在僧团中位列比丘之后,但可通过修证获得阿罗汉果位,这一制度设计兼顾了佛教的平等观与历史现实。

网络扩展解释

“苾刍尼”是佛教术语,指女性出家受具足戒的修行者,即俗称的尼姑。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与来源
    “苾刍尼”源自梵语“Bhikṣuṇī”,音译为“比丘尼”,男性对应词为“苾刍”(比丘)。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莲花色苾芻尼”为初见佛陀而化身转轮王的故事。

  2. 佛教戒律背景
    根据汉典等权威解释,苾刍尼需受“具足戒”(佛教完整戒律),与男性苾刍共同构成僧团成员。两者的戒律条目不同,例如比丘尼需遵守更多戒条(如348条,而比丘为227条)。

  3. 文化与社会角色

    • 在佛教传统中,苾刍尼需剃度出家、持戒修行,主要从事诵经、禅修等活动。
    • 历史上,女性出家受限于社会制度,但苾刍尼制度为女性提供了宗教修行的途径。
  4. 相关术语辨析

    • 苾刍:男性出家人,受具足戒后通称。
    • 沙弥尼:未受具足戒的女性修行者,属于预备阶段。

若需进一步了解佛教戒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晻澹摆制笨嘴拙舌变宫獘靡拨云雾见青天才语粲花之论春霁纯情丁父忧督压樊楼凫鹥槁窳歌童官勋果馅饼绗綫哼唱和胜红骐驎昏微简黜解譬扃鐍狂趡立谈之间啰啰唆唆谩他瞒天过海棉柴磨揩目成那些敲门砖乞墅秋吟荣启期睿艳上丹田删翦圣皇士君子食贫寿阳妆双鈎私私锁匙素藴慝作天下大乱同砚席兔纤惟有读书高无服之殇五十步笑百步香稌详验香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