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通文墨”是一个汉语成语,用于形容对文学、写作或艺术有一定基础了解,但未达到精通程度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拆解:
“粗”指略微,“通”表示通晓,“文墨”代指写文章或文学创作。整体意为“稍懂写作学问”或“略具文化修养”。
核心意义:
形容人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和文化知识,能够应付日常交流或简单创作,但缺乏专业深度。
典故来源:
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使用场景:
常用于评价他人的文化水平,如“他虽粗通文墨,却写得一手好字”,隐含谦逊或客观描述,而非贬义。
意思:《粗通文墨》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一种文化水平较高、具备一定文学艺术修养的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粗通文墨》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纟”和“文”,总共有11个笔画。
来源:《粗通文墨》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我居北海才几时, 粗通文墨意何如。”这句意思是说尽管他离开了京城,但他仍然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才华。
繁体:《粗通文墨》的繁体字为「粗通文墨」。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粗通文墨》古时的写法为「粗通文墨」。
例句:他曾经在名校毕业,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粗通文墨的。
组词:文墨、通文、粗通。
近义词:文化水平较高、博览群书、文化修养深厚。
反义词:文化水平较低、无知、浅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