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 唐 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 隋炀帝 ,至 唐 代特受重视。以后其他科目仅存空名,无足轻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唯一科目。《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进士科,始於 隋 大业 中,盛於 贞观 永徽 之际,縉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明 陈继儒 《群碎录》:“进士科, 隋煬帝 大业 元年始,后世因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考试诗赋,以声病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
进士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核心科目,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起源与发展
进士科始设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至唐代,进士科成为常设科目,与明经科、明法科等并列,但因考试难度高、选拔严格,逐渐成为科举中最受重视的科目。宋代以后,其他科目逐渐式微,进士科最终成为科举的唯一科目。
考试内容与特点
社会地位与影响
进士及第者被视为“白衣公卿”,享有极高社会声望,是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明清时期,进士科与殿试结合,考中者直接授予官职,成为士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历史评价
进士科推动了古代选官制度从门第向才学的转变,但也因后期过度重视文学形式(如八股文)而受到批评。
进士科是科举制的核心,始于隋、盛于唐,最终成为唯一科目,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士科》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科目,也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科目。考取进士科就意味着个人才能和学识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进士科的拆分部首是辶(辵),拼音为chuò,表示“走”的意思。进士科的笔画数为11画。
进士科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南宋时期,起初是指参加朝廷考试的科目。繁体字为「進士科」。
古时候,进士科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稍有不同。旧时的进士科字形中,进字的下面有一个“止”字,士字的上面有一个“隹”字。但在现代汉字简化过程中,这些额外的部分被舍弃了,所以现在的进士科只包含“进”和“士”两个字。
他苦心经营多年,最终考取了进士科。
- 进士:通过考取进士科的人。
- 进士中举:指考取进士科的人数较多,争夺激烈的情况。
- 各省进士:指考取进士科的人来自各个省份。
进士科的近义词可以是状元科、榜眼科或探花科,它们都是科举制度中的其他科目名称,代表着不同的级别。进士科的反义词可以是举人科,举人科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低级科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