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等待诏命。《后汉书·蔡邕传》:“侍中祭酒 乐松贾护 ,多引无行趣埶之徒,并待制 鸿都门 下,憙陈方俗閭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
(2).官名。 唐 置。 太宗 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 永徽 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 武德殿 西门。 文明 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 章善 、 明福门 。 先天 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 永泰 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 集贤门 ,凡十三人。 崔祐辅 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 宋 因其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 辽 金 元 明 均于翰林院设待制,位也在学士、直学士之下,但不及 宋 制隆重。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职官志二》。
“待制”一词在历史中有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等待诏命
指官员等候皇帝的命令或召见,常见于早期文献描述。例如,《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一些士人在鸿都门下“待制”,即等待皇帝任命。
官职名称
唐代始设的正式官名,属侍从顾问类职位,多由五品或六品以上文官担任,主要职责包括:
唐代制度
宋元沿袭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变迁或具体人物案例,可参考唐代职官史料或《宋史·职官志》。
待制(dài zhì)一词是汉语中的一个词语,它可以指代待办事项、待完成的任务,也可以表示待命、待命令的状态。
待制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制”,其中“彳”是指“人走的样子”,“制”是指“任务、使命”。
待制共有10个笔画,其中拆分后的部分笔画为4画。
《待制》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是指官员等在任命之前暂时等待分配任务的状态。
待制的繁体字为「待製」。
古时候,待制字的写法并不完全一样。在古代汉字中,它的写法是「勺」和「糸」的组合,表示在线等待任务。
1. 我还有很多待制的任务需要完成。
2. 在完成上一个任务之前,我将一直处于待制状态。
待办、制定、制度、制约、制订等。
待安排、待分配、待指派等。
执行、进行中、进行中的任务等。
白饭白殭百结愁肠白首相知八龙抃笑闭骨避捍敝庐步行憯恻钏镯处境点视厅颠头耸脑颠衣到裳地络短暂樊迟之问鼓吹归德衮衣綉裳蛊尾还转河湾华霍翦刀兢战击虚槛穽馈赆擽扑连宵丽富陵抑路亶鹿玉冥行盲索慕羶纳鉢念兹在兹偏意披毛索黶平西魄虑乾漠前七子迁思回虑髯口升封思归乐胎食桃丹田赋通向违天悖人暐烨温凉像座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