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怠惰的意思、怠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怠惰的解释

[idle;lazy;remiss;slack] 懒惰;不勤奋

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商君书·显令》

详细解释

亦作“ 怠堕 ”。亦作“ 怠墯 ”。1.懈怠,懒惰。《国语·鲁语下》:“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南夷 之君, 西楚 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周书·苏绰传》:“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罪一劝百。”《元代白话碑集录·安邑长春观道教真人札碑》:“仰本观 李志玉 等将前项葡萄园子务要在意看守,精懃起架,勿令分毫怠堕荒废。”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徒以使人心习于小巧,安于怠惰。”

(2).松弛。《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身体怠墯,四支不欲动。”《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 凤姐儿 声色怠惰了些,不似往日一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怠惰,汉语复合词,由“怠”与“惰”两个同义语素构成,读作dài duò,属形容词性。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商君书》中“怠惰之民不游”的用例,表示对事务缺乏积极态度与行动力的消极状态。

核心语义解析:

  1. 行为层面:指主观上松懈懒散,不勤勉履行应尽职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例如《后汉书》载“吏民怠惰,不田农桑”,描述官吏与百姓荒废农事的现象。
  2. 心理层面:蕴含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的精神状态。《汉语大词典》引《朱子语类》“学者不可怠惰间断”,强调治学需克服精神松懈。

字源考据:

权威用例:

近义关联词:

“懈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疏)、“疏懒”(《广雅·释诂》)均含消极行为特征,但“怠惰”更强调主观能动性的缺失。

语义演变:

据《汉语词源演变大辞典》考证,该词战国时期已具现代语义,秦汉文献多用于批评行政或生产领域的消极现象,明清小说扩展至描写个人生活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怠惰”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因缺乏动力或意志力而表现出懒散、不积极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1.词义与结构

2.语境中的表现

3.近义词与反义词

4.文化与社会视角

5.应用示例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场景中的表现或改善方式,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白骆包间奔马图边极弊盖壁宿虫蝎大节夜低嘿钉春盛狄人东省斗臣发电奋发踔厉封赏父老官宪故业海陬河海不择细流花眼眼回壑浇堕汲汲营营饥民矜勉噤齘酒舍偈语可否老亲娘力巴流星锤鲁戈挥日盲动主义蕄蕄末说南吕恼杀骑扬州鹤去路驱羊攻虎人学嬬嬬然擅爱缮兵盛名难副识俊史论手肘泗州塔天钧调弦停那涂泽伟美温淳五本纤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