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天均 ”。1.谓天然均平之理。《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成玄英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均。”《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南朝 宋 谢镇之 《重与顾道士书》:“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两仪,无害天均。”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自然》:“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章炳麟 《四惑论》:“神教衰而归敬于宿命,宿命衰而归敬于天钧。”
(2).指极北之地。
(3).比喻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事之成败,犹兵之胜负,固不可以此动我天钧。”
(4).指钧天广乐。神话中的一种天界音乐。 唐 皮日休 《上真观》诗:“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蹣跚。”
天钧是汉语中具有哲学与文学双重意涵的古典词汇,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自然法则的均平状态
《庄子·齐物论》提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此处“天钧”指自然界固有的均衡规律,强调万物在自然中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来源:《汉语大词典》)。北宋理学家程颢进一步引申为“天道如钧,权衡万物”,将天钧视为宇宙运行的公正准则(来源:《二程遗书》)。
神话意象与礼乐象征
汉代典籍《西京赋》记载“洪钟万钧,猛虡趪趪。负笋业而馀怒,乃奋翅而腾骤”,其中“天钧”被描述为具有超凡重量的礼乐重器,象征天人沟通的庄严仪式(来源:《文选》李善注)。唐代类书《初学记》亦将天钧列为“天帝十二乐”之一。
道教内丹术语
《云笈七签》载“调御天钧,炁合神凝”,此处天钧指人体内阴阳二气的调和状态,体现道教修炼追求的内在宇宙和谐观(来源:《道藏》)。清代丹经《性命圭旨》更以“运转天钧,抽添水火”描述周天功法。
“天钧”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词汇,其含义丰富且具有多重解释,以下为详细释义:
天然均平之理
这是“天钧”最核心的哲学含义,出自《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指自然界的平衡法则,强调万物在差异中达到和谐统一。成玄英注解为“自然均平之理”,即宇宙运行中无需人为干预的均衡状态。
极北之地
在部分文献中,“天钧”被引申为地理概念,代指极北的遥远区域。这一用法较为罕见,具体出处暂未明确,但多与古代方位文化相关。
比喻心性
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以“天钧”喻指人的本心,如“固不可以此动我天钧”,强调心境的稳定如同自然法则般不受外界干扰。
神话中的天界音乐
唐代皮日休《上真观》诗云:“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蹣跚。” 此处“天钧”指钧天广乐,即传说中天庭的仙乐,象征神圣与美妙。
道家思想的延伸
部分现代解读(如低权威性来源)将其扩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平态度。此释义虽非古籍原意,但体现了传统哲学对当代的影响。
“天钧”在不同语境中可指自然法则、地理方位、心性修养或神话意象,其核心源于道家对宇宙均衡的思考。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庄子》原文及历代注解。
不打不成相识闯王弹兑蹈据吊楼滴水难消墩台蛾服发潜负屈含冤讣书歌唱公决关西鬼灯寒垧核骨黄昏子还俗回极混沌魍魉荤膻鞬服嘐戛娇性稽程节财计功谋利基年举鼎绝膑绝世超伦居邑渴尘坑谷老先人板板奁田龙物门主描补农民扑挞青门桥青奴荣顾少从生鱼深坐畲菑泷冈松胶蒜瓣儿孙权琐谈态貌戃怳同甲乌榄雾眼巷说狭心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