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夜祭送灶神上天,谓“送灶”。 明 沉榜 《宛署杂记·民风一》:“坊民刻马形印之为灶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民鬻以焚之灶前,谓为送灶君上天。”《江都县志·风俗·除夕》:“先於二十三四日用饼果祀灶神,曰送灶。是夕(三十日)再祀,曰迎灶。” 鲁迅 《彷徨·祝福》:“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就更加强烈了。”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十二月﹞念三日,设糖果,饯灶君,名曰送灶,亦有念四日祀灶者。”参见“ 祀灶 ”。
“送竈”即“送灶”,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重要祭祀活动,又称“祭灶”“辞灶”,主要流行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送灶神(灶王爷)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事务的仪式。民间认为灶神掌管家庭祸福,需通过祭祀祈求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仪式内容
时间差异
北方多在腊月二十三,南方部分地区延至腊月二十四,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官家二十三、百姓二十四、水上人家二十五)。
文化寓意
体现对家庭平安、丰收的祈愿,同时标志“忙年”开始,后续有扫尘、备年货等习俗。
若需了解特定地区的送灶习俗或相关传说,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补充。
送竈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字:“送”和“竈”。这个词意味着“送别厨房”或“送行烟火”。以下是有关该词的一些具体信息:
“送”字的部首是“辶”,总共有9个笔画。
“竈”字的部首是“立”,总共有11个笔画。
“送竈”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滕文公上》这本古代文献中。同时,它也是相对繁体字的写法。在繁体中,“送”字的写法类似于“送别”中的“送”,而“竈”字的写法则更接近于“炉”或“灶”。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送”字的写法与现在的写法基本相同,“竈”字的写法则稍有不同。在古时候,它的形状更加简化,类似于“立”的字形。
1. 今天晚上我要去送竈,为朋友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
2. 毕业典礼结束后,我们一起去送竈给老师,以表达我们的谢意。
送别、送行、厨房、烟火
炉灶、厨房
到厨、炉火旺旺、挨家吃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