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元日。 三国 魏 曹丕 《孟津》诗:“良辰启初节,高会构欢娱。” 唐 许敬宗 《奉和元日应制》诗:“天正开初节,日观上重轮。”
(2).原来的操行。《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辞穷路单,将反初节。” 宋 富弼 《与陈都官书》:“然似有疑僕临富贵不能守初节,迺以忠义见勗。”
“初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
指一年中最初的时节或节气
这是“初节”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初”指开始、最初,“节”可指季节、节气或节日。因此“初节”常用来特指一年中第一个重要的节气或季节的开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 常被视为重要的“初节”,因为它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按某些历法或观念),标志着阳气初生、新的循环开始。例如,《晋书·律历志中》提到:“昔者圣人拟宸极以运璿玑,揆天行而序景曜,分辰野,辨躔历,敬农时,兴物利,皆以系顺两仪,纪纲万物者也。然则观象设卦,扐闰成爻,历数之原,存乎此也。逮乎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四序迭兴,分至启闭; 敬授人时,钦若昊天。虽今古殊制,而步骤相因,其揆一也。冬至为初节, 则阳气萌生,万物潜动……”(来源:《晋书》)。这里明确指出冬至作为“初节”的意义。
指人早年或初始阶段的节操、品行
这是“初节”更常用且重要的引申义。“节”在这里指气节、操守、品行。“初节”即指一个人在年轻时期或步入仕途、事业等初始阶段所表现出的品格和行为。这个含义常与“晚节”相对。
例如:
“初节”的核心含义围绕“初始”展开。在时间上,它指一年或季节的开端(如冬至);在人的品行上,它指人生或事业起步阶段的操守。后一种用法更为常见,强调一个人在起点时所展现和坚持的道德品质,并与能否“善终”(保持晚节)紧密相关。
“初节”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日)
这一释义源自古代诗文,例如:
指最初的操守或品行
常见于历史文献,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三国志》等典籍。
表姐嬖臣别剑憋支支闭影布雷草席禅经成绩单池鱼遭殃大傩殿虎斗士耳目之欲蕃篱高词诰告格登登国艳龢协浣花叟唿扇加减谫材犟牛筋鸡蛋里找骨头津迳进名稘月郡邑枯毁礼无不答陋劣纶竿没法没天鸣岐末食谦良恰切七八成,七八成儿奇杰戚孽勤蕲人头罗刹驲夫乳领伤势神汉慎徽书淫私谢宿分宿食蜩羹铁沙掌晚杀文狸武陵蛮悟头诗先下手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