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易·繫辞下》:“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韩康伯 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 汉 王逸 《机赋》:“帝 轩 龙跃,庶业是昌。俯覃圣恩,仰览三光。爰制布帛,始垂衣裳。” 汉 王充 《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亦省作“ 垂衣 ”、“ 垂裳 ”。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元帝表》:“无为称於华舄,至治表於垂衣。” 唐 高适 《古歌行》:“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餘议。” 前蜀 杜光庭 《贺圣体渐痊愈表》:“伏惟皇帝陛下深仁御宇,至道垂裳,惠匝万区,恩周品物。” 清 查慎行 《恩赐新刻御制诗集恭纪》诗之二:“畊凿万方民击壤,簫韶九奏帝垂裳。”
"垂衣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表述,语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语义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字面指"垂下上衣下裳"的服饰形态。《说文解字》释"垂"为"自上缒下","衣"为"依也,人所依以蔽体","裳"为"下裙也"。其核心语义指向通过服饰规制彰显礼仪秩序,引申为建立典章制度以治天下。
二、文化内涵
三、历史演变 该词在秦汉后逐渐转化为成语"垂拱而治",如《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唐代孔颖达疏解:"言任官得人,人皆称职,手无所营,下垂其拱",强调通过完善官僚体系实现有效治理的管理哲学。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垂"字条、中华书局版《周易译注》及《说文解字注》等权威辞书文献)
“垂衣裳”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出自《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现代用法中,该词被引申为形容人谦逊、恭敬的态度:
两种解释分别对应政治哲学与个人行为规范,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薄暮冥冥抱膝吟八项注意宾献薄狩冲俭楚棺秦楼垂毙醇粹代下怠懈大历玷污點召雕衰东园温明耳决凤策風骨风井官虎吏狼股份合作制骨鹿舞歡呼孑絃介雅寖近记忆犹新蠲阁绝顶聪明刊板廥廪宽默梾木累时两手空空列衔詈夷为跖昧阴麽陋年末盘弄攀藤揽葛扑实头骞损旗鎗桡袭遶指柔濡肉商管上嫚下暴升霞枢廷苏门四学士塘上行同流合污王贡万花筒帷灯匣剑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