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 裴松之 注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后以“抱膝吟”指高人志士的吟咏抒怀。 宋 朱熹 《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兴怀》诗:“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红楼梦》第三八回:“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清 黄遵宪 《上海喜晤陈伯严》诗:“横流何处安身好,从子商量抱膝吟。”
“抱膝吟”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主要用于形容高人志士的沉思或抒怀之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词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据记载,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常“抱膝长啸”,后以“抱膝吟”代指隐士或贤者对时局、人生的深沉思考与情感抒发(如裴松之注引《魏略》)。唐代李群玉在《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中亦写道:“抱膝时为梁甫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意象的文学意蕴。
词语结构与含义
文学与历史应用
宋代朱熹《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兴怀》诗云:“想见当年抱膝吟”,借以追慕前贤风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清冷香中抱膝吟”则用于描绘孤高自赏的文人形象。
现代用法
如今该词可泛指陷入深思或独自抒怀的情境,例如形容面对难题时的静思,或表达对理想、人生的感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