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 地的曲调。常与 吴 弦、 燕 歌对举。后为乐府相和调之一。 唐 陶翰 《燕歌行》:“请君留 楚 调,听我吟 燕 歌。” 唐 白居易 《醉别程秀才》诗:“ 吴 絃 楚 调 瀟湘 弄,为我慇懃送一盃。” 明 王世贞 《鸣凤记·秋夜女工》:“双蛾皱,嘆凤管吹残 楚 调,何日见阶前辐輳。” 清 魏源 《送陈太初出都》诗之二:“离弦忽 楚 调,促柱诉中孚。”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解题》。
“楚调”是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详细解析:
基本定义
楚调最初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区(今湖北、湖南一带)的独特音乐曲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汉魏时期,它被纳入乐府“相和调”体系,成为官方音乐形式之一。
音乐与文学的双重性
楚调不仅是音乐形式,还在文学中被赋予悲凉、哀婉的情感意象。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诗句“吴絃楚调潇湘弄”,即以楚调与吴地音乐对比,烘托离别愁绪。
文化意象的延伸
文人常以楚调寄托怀旧、思乡或身世感慨,如陶翰《燕歌行》中“请君留楚调,听我吟燕歌”,通过楚调与燕歌的对比,表达复杂情感。
与其他地域音乐的关联
在文学作品中,楚调常与“吴弦”(江浙音乐)、“燕歌”(北方音乐)并提,形成南北音乐风格的对照,凸显其苍凉悠远的特点。
现代应用与演变
当代语境中,楚调多用于形容凄美、古典的文艺风格,例如戏曲唱腔或诗词创作中对传统楚地韵味的模仿。
典型示例:唐代诗人王世贞的“叹凤管吹残楚调”,即用楚调的残音隐喻时光流逝的怅惘,体现其情感承载功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