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氂缨的意思、白冠氂缨的详细解释
白冠氂缨的解释
见“ 白冠釐缨 ”。
词语分解
- 白冠的解释 白色帽子。丧服。 汉 刘向 《说苑·敬慎》:“ 孙叔敖 为 楚 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麤衣,冠白冠,后来弔。”
- 氂缨的解释 以毛做成的帽带。古时大臣犯罪时用之,以示自请罪谴。《汉书·贾谊传》:“﹝大臣﹞闻谴何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辠耳,上不执缚係引而行也。”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以毛作缨。白冠,丧服也。”《
专业解析
“白冠氂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词义分解与古代礼仪文化两方面解析。
词义分解
- 白冠:白色冠帽。古代以白色象征洁净或丧礼,《礼记·玉藻》记载“大夫、士去国,素冠”,可见白色冠帽与礼制相关。
- 氂缨:“氂”指牦牛尾,“缨”为系冠的带子。牦牛尾制成的缨饰常用于高规格礼仪场合,如《周礼·春官》提及“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系以氂缨”,象征身份尊贵。
整体含义
“白冠氂缨”组合后,特指古代官员或士人在特定仪式(如祭祀、丧礼)中佩戴的白色冠帽配牦牛尾缨饰,体现礼制规范与身份等级。例如《后汉书·舆服志》描述“诸侯王赤绶,四采,白冠氂缨”,表明其与服饰制度关联。
引用参考
词义解析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对“白冠”“氂缨”的释义,以及《周礼》《礼记》中相关礼制记载。具体历史用例可参看《后汉书·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白冠氂缨”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大臣犯罪后自请罪责的特定服饰礼仪,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词语结构解析
- 白冠:白色帽子,象征丧服或罪服。
- 氂缨:用牦牛尾(氂)制作的帽带(缨),是罪臣佩戴的标识。
二、核心含义
指古代触犯五刑的大夫或大臣,通过佩戴白冠和氂牛尾装饰的帽带,向君主表示自请罪责的仪式性行为。该行为体现了古代礼法制度中“自劾请罪”的规范。
三、历史背景与出处
-
文献记载:
- 最早见于《孔子家语·五刑》,提到大夫犯罪后需“白冠釐缨,盘水加剑,造乎阙而自请罪”。
- 汉代贾谊《新书·阶级》中进一步描述为“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其罪”。
- 《汉书·贾谊传》亦引述此制,颜师古注称其为“凶冠”,是罪臣的象征。
-
仪式流程:
- 罪臣头戴白冠、氂缨,手托盛水的盘子(象征君主的公正),佩剑(象征自裁的决心),到君主宫门前请罪。
四、异体与关联词
- 异体写法:“白冠氂缨”与“白冠釐缨”通用,后者更早见于文献。
- 关联词:常与“盘水加剑”连用,形成完整的请罪礼仪表达。
五、文化意义
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刑不上大夫”的礼法观念,即通过象征性服饰和仪式,既维护了贵族尊严,又实现了对罪责的追究。如今该成语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文学作品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榜信长秀扯落澄漠串瓦點砌点漆璧断发纹身夺魁二陵额手称庆非法行为肥浓風令赶旱犷猤海南省寒心酸鼻横忧呴谕花雪画诏忽剌剌虎啸龙吟骄逆茭笋鲒酱辑和警门锦衣卫句律刊石旷日引久溃师劳剧蜡槃良干陇蜀冒混面计摹帖女国平布迁鸎起结绻结儒闺瑟瑟枕省事三顺天游熟皮天师符天文钟挑濬完整伟业香梦乡书难寄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