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赤口日的意思、赤口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赤口日的解释

旧时阴阳家所定禁忌日之一,谓其日主有斗讼之事。 宋 陆泳 《吴下田家志》:“交易忌破日,又忌赤口日。”亦省称“ 赤口 ”。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正末云] 温嶠 今日出来时,有别勾当,也曾选日子,来日是个好日辰。[唱]来日不空亡,没相妨,天生壬申癸酉全家旺,不比那长星赤口要隄防。”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月之中,有月忌、龙禁、杨公忌、瘟星、天地凶败、天乙絶气、长短星、空亡、赤口、天休废……等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赤口日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特殊禁忌日,其概念源自阴阳五行学说与民间习俗的融合。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赤"象征火与阳之极,"口"暗喻口舌是非,该日多被认为易引发争端,需谨言慎行。

从文化内涵分析,赤口日的确立与端午节密切相关。宋代《梦粱录》记载五月初五为"赤口白舌"之日,民众悬挂艾草、饮雄黄酒以避邪祟。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则详述该日需回避诉讼、交易等涉及言辞的活动,此禁忌体系在闽粤地区尤为盛行。

现代民俗学研究指出,赤口日的具体日期因地域差异而不同。北方部分地区沿袭端午赤口传统,而岭南民间则按干支历法推算,常见于每月初五、十四、廿三等特定日期。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显示,当地至今保留着赤口日不拜年的习俗。

从语言演变角度,《辞源》考据"赤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占星文献,原指星宿凶象,后逐渐世俗化为日常禁忌概念。这种语言符号的转化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人感应思想向生活实践的渗透。

网络扩展解释

赤口日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禁忌日之一,具体含义及习俗如下:

一、基本含义

赤口日指旧时阴阳家所定的不吉之日,认为此日易引发口舌争斗或诉讼纠纷。在农历中,特指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或“小年朝”。

二、民间习俗

  1. 避免外出:人们认为此日易与人发生口角,因此传统上不外出拜年,而是留在家中祭祀神明。
  2. 贴“赤口”:部分地区会张贴写有吉祥话的纸条(如“赤口”),寓意化解口舌是非,祈求平安。
  3. 祭祀活动:例如清代闽南人会祭祖,香港民众则可能去车公庙祈福或参与赛马等民俗活动。

三、起源与传说

四、化解方式

若必须外出,可携带“化口舌符袋”等物品,以避凶趋吉。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云鹏曝光表备榜鞭尸熛薰鞸琫鳖壳扇驳脚簸行长养车音酬辨楚邑點頭哈腰刁调荻苗顶门火敦壮妇子狗仔子关捩贵僚酣鬭荒乐华望划行回托徽弦介眉镜花缘急水矩坐狂僭库簿老本力有未逮落地签证芦笋马蛭辇跸佞险朋齿潜总侵窃穷形极相趋赴山庄输发孙刘昙无铁衣郎听觉同班同学童容图钉讬褾辋川图弯卒香糯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