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笞棰的意思、笞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笞棰的解释

亦作“ 笞棰 ”。亦作“ 笞捶 ”。以竹木之类的棍条抽打;打击。《荀子·儒效》:“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北齐书·孝昭帝纪》:“﹝ 高洋 ﹞自是不许笞箠郎中。” 宋 苏洵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威之以刀劒,驱之以笞箠。”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上》:“一得为此(生员),则免於编氓之役……得於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笞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笞棰”读作chī chuí,指用竹、木等材质的棍条抽打或打击,既可作为名词表示刑具(如鞭子、木棍),也可作动词表示鞭打行为。该词在古籍中常以异体形式出现,如“笞捶”“笞箠”等。

二、历史与文献用例

  1. 刑罚工具
    在古代法律中,“笞棰”是常见的体罚手段,用于惩戒犯人。例如《北齐书》提到“不许笞箠郎中”,反映其作为刑罚的普遍性。
  2. 引申为暴力压制
    《荀子·儒效》中“笞棰暴国”一句,将词义扩展为以武力征服或镇压他国,强调暴力手段的压制性。

三、成语化含义

作为成语时,“笞棰”带有贬义,形容残酷虐待或欺压行为,常用于批评对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不公正对待。例如清代顾炎武在《生员论》中用“无笞捶之辱”表达对免除暴力的诉求。

四、现代语境

随着社会发展,笞棰作为刑罚已被废除,如今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作为古代法律与文化的反映。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刑罚制度或相关成语典故,可参考《中国法制史》等专业书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笞棰》的意思

《笞棰》一词通常指用鞭子或棍棒等工具进行体罚或打击的行为。它是一个具有负面含义的词汇。

《笞棰》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笞棰》由两个汉字组成。拆分成部首后,第一个字是“竹”部,第二个字是“支”部。

《笞棰》的笔画数分别为9画和7画。

《笞棰》的来源

《笞棰》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封建社会中,官府或家长常常以笞棰体罚下属或子女,以示惩罚或教训。这种体罚方式被视为严厉的惩罚手段,用来敲打警示他人。

《笞棰》的繁体

《笞棰》的繁体字为“笞槌”,其中,“槌”字的部首为“木”,它的意思是用来敲打或击打的木制工具。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古代将“笞棰”写作“杌棰”,表示用来鞭打或打击的器具。

《笞棰》的例句

1. 为了教育这个顽皮的孩子,家长对其进行了一次严厉的笞棰。

2. 古代官府常常使用笞棰来对犯罪者进行体罚。

3. 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古代施行笞棰的残酷场面。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笞打、棰殴

近义词:责打、鞭笞

反义词:奖励、表扬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