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鸮鸟鸣叫。亦借指恶声。 唐 孟郊 《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诗:“鴞鸣犬吠霜烟昏,开囊拂巾对盘飧。” 宋 岳珂 《桯史·逆亮辞怪》:“观其所存,寓一二於十百,其桀驁之气,已溢于辞表,它盖可知也。犬唁鴞鸣,要充其性,不足乎议。” 清 褚人穫 《坚瓠三集·鸱鸮蚯蚓》:“ 成化 中, 南京 国子监有鴞鸣,祭酒 周洪謨 令监生能捕者放假三月,人目为 鴟鴞公 。”
“鸮鸣”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xiāo míng,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本义
指鸮鸟(猫头鹰)的鸣叫声。鸮类鸟多在夜间活动,其叫声常被认为带有凄厉或阴森的特点。
引申义
在文学或文化语境中,常借指“恶声”或不祥之音,暗示负面、凶险的预兆或氛围。例如,古人可能将鸮鸣与灾祸、死亡等联系起来。
鸮(xiāo)
即“鸱鸮”,猫头鹰的别称,古代常被视为不祥之鸟,如《诗经·豳风》中《鸱鸮》一诗即以鸮喻恶势力。
鸣(míng)
泛指鸟兽或昆虫的叫声,也可引申为发出声响或表达情感(如“鸣冤”“共鸣”)。
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具负面象征,如《说文解字》称其为“不孝鸟”,故“鸮鸣”常被赋予贬义色彩。但在现代生物学视角下,鸮是益鸟,其叫声仅为自然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词典或文献中对“鸱鸮”意象的详细分析。
《鸮鸣》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夜间猫头鹰的叫声。
《鸮鸣》这个词的部首是鸟,它的构成部分包括“鸟”和“朝”两个字。它的总笔画数为15。
《鸮鸣》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乐府诗集》中的一篇古风诗歌《鸯鸭》。在这篇诗歌中,有一句“探巢而得鸮鸣”,其中的“鸮鸣”指的就是猫头鹰的叫声。
《鸮鸣》的繁体字是「鴞鳴」。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鸮鸣》的方式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由于古代汉字的演变,现代的字形和古代的字形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然而,鸟和朝仍然是构成《鸮鸣》的基本部分。
1. 夜晚里,我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鸮鸣声。
2. 《乐府诗集》中的《鸮鸣》一诗描绘了动人的田园景色。
3. 山林间的静谧只被鸮鸣声所打破。
1. 鸮盯:猫头鹰注视、凝视。
2. 鸣声:鸟类发出的声音。
3. 鸟鸣:鸟类的叫声。
夜鸟叫声、夜鸣声、猫头鹰鸣叫。
寂静、安宁、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