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心的意思、避心的详细解释
避心的解释
佛教语。谓舍弃一切尘念。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避心世物,移映清微,则佛理可明,事皆信矣。” 唐 李百药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託跡禪林,避心定水。”
词语分解
- 避的解释 避 ì 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躲就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
专业解析
"避心"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古雅或特定语境下使用的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角度理解,主要依据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用例:
-
指回避、避免某种心意、念头或想法:
- 这是"避心"最核心的含义。它指内心有意地避开、不去想或不去持有某种念头、想法或情感倾向。这种回避往往是主动的、有意识的。
- 词典释义参考: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大型辞书虽未直接单列"避心"词条,但在解释相关词语或古籍引文中体现了此意。其核心在于"避"(避开、躲避)与"心"(心思、意念)的结合。
- 古籍用例:
- "避心之论": 指为了避免内心不安或愧疚而发表的言论(常指为自己开脱的言论)。例如,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批评某些史论为"避心之论",意指其非公正之论,而是出于避责私心。
- "非避心也": 见于《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原文为援责嚣将王元曰:"非避心也,何苦如是?"意指(你的行为)并非出于本心要回避(某事),何必如此(做作)?这里"避心"指内心想要回避的意愿。
-
指避开中心或要害位置:
- 这个含义相对少见,更具物理空间指向性。"避"指避开,"心"指中心、核心、要害之处。
- 特定建筑术语: 在古建筑领域,尤其是在描述某些石构件(如柱础石)的放置方式时,有"避心"之说。例如,"避心石"可能指石构件放置时有意避开其几何中心点或受力中心点,以达到某种结构或美学效果。此用法专业性较强。
- 参考来源: 此义项可见于部分古建筑文献或对古建筑术语的考释中,如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及相关研究中对石作做法的描述。
"避心"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保留其第一种含义,即在心理或意念上主动回避某事或某种想法,常带有避免责任、愧疚或寻求内心安宁的意味。它多见于书面语或对古籍的引用、评论中。其第二种含义(避开中心位置)则属于特定专业领域(如古建筑)的术语,日常使用极少。
补充说明:
- 该词在现代日常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属于相对生僻或文雅的词汇。
- 理解和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确切含义,通常第一种含义是主导。
网络扩展解释
“避心”是一个佛教术语,主要指舍弃世俗杂念、追求心灵清净的状态。以下为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
佛教用语,指通过修行远离世俗欲望与杂念,使心境达到超脱尘世的清净状态。该词强调主动避开外界干扰以实现内心安宁,如南朝宗炳《明佛论》中“避心世物,移映清微”即表达通过避开世俗事物来映射清净微妙之境。
2. 出处与用法
- 文献溯源:最早见于南朝宋宗炳的哲学著作《明佛论》,唐代李百药在《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中亦用“托迹禅林,避心定水”描述修行者的状态。
- 语境特点:多用于描述修行者或文人雅士追求精神超脱的场景,如“避心世物”“避心定水”等固定表达。
3. 现代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可引申为暂时远离现实纷扰、专注自我调适的行为。例如:“避心于山林,暂忘城市喧嚣”。
示例用法(来自古籍与创作):
- 古籍原句:避心世物,移映清微。(《明佛论》)
- 现代造句:他常避心于古籍之中,在文字间寻得一方宁静天地。
别人正在浏览...
案举避静餐事车前八驺舛驳吹毛洗垢出涕大耗道衷点歌东丁娥媌繁荣发鱼锋锷风纪符瑞图褂子谷那过山跳荷襁洪郁绘画秽貊鹄林贱恙脚打着脑杓子疾疹看日子客战枯骨死草练兵敛榇淩牿瞒天讨价马栈之祸媚辞猛古丁鸣晨母畜牧身前边锹军赛祀赏识赦免省旷沈藴世吏受命玺术道水母目虾提壶芦玩物丧志卫奉无内详华缃帻鲜食席函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