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本 唐 李咸用 《山中》诗:“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掛情”。佛寺中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后因以“晨鐘暮鼓”谓时日推移。 宋 陆游 《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无休时。”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这些时想晨鐘暮鼓,马足车尘,细看来恰便似云影空中尽。”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宋荔裳廉使女》:“《敬业堂诗集》《中山尼》七古一篇,为 荔裳女 而作云:‘……晨鐘暮鼓流光易,荏苒今年三十二。’”
(2).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玉红册》:“三復此编,可当晨鐘暮鼓,唤醒众生。”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监生》:“狐之现身説法,不啻晨鐘暮鼓。”
“晨钟暮鼓”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本义
指佛教寺院中清晨敲钟、傍晚击鼓的报时制度。古代寺庙以钟鼓为号,清晨鸣钟开启一日修行,傍晚击鼓宣告功课结束,形成规律的宗教生活节奏。如宋代陆游《短歌行》云:“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
二、引申义
比喻具有警醒作用的言论或事物,或形容时光推移、岁月流逝。如苏轼《书双竹湛师房》中“暮鼓朝钟自击撞”暗含时光更迭之意,后引申为警示世人珍惜光阴、修身自省的箴言 。
三、文化内涵
四、权威典籍佐证
五、现代应用示例
“老师的教诲如晨钟暮鼓,时刻提醒我坚守本心。” —— 形容具有深刻警示作用的言行。
“晨钟暮鼓”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én zhōng mù gǔ,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原指佛教寺院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早晨先鸣钟后击鼓,傍晚先击鼓后鸣钟。后引申为两种含义:
来源与演变
佛教内涵
寺院中敲钟击鼓时,僧人会诵偈语如“闻钟声,烦恼轻”,旨在提醒修行者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其顺序并非简单的“晨钟、暮鼓”,而是早晨先钟后鼓,傍晚先鼓后钟。
引申用法
成语现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如“百年鼎鼎世共悲”)或强调警示作用(如“如暮鼓晨钟般发人深省”)。
相关文化
古代城市亦用钟鼓报时,如唐代长安设钟鼓楼,通过声乐规范社会活动,后逐渐演变为时间管理的文化符号。
近义词:当头棒喝、暮鼓晨钟
反义词:浑浑噩噩、执迷不悟
若需了解具体诗文引用或佛教仪轨细节,可参考《庐山高》《短歌行》等文献或寺院叩钟偈内容。
败亡扳位标树不敏财食曾国藩禅河沉郁传信刺史州底图弟窑逗笑顿甲二郑畈田妇工俯矜赶明儿畊夫罣恋估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喝盏黄发台背践实基本矛盾惊劫禁住机械运动纍然理论联系实际林立率醵耐水呢呢痴痴拍塞批反罴九毗蓝婆萍飘蓬转啓烦如手如足散火善变擅美稍漆瘆疴双日数表嗣胤铁纱帽穨坏頽流窊亚庑殿象器哮喘萧屑西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