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的意思、晨钟暮鼓的详细解释
晨钟暮鼓的解释
(1).语本 唐 李咸用 《山中》诗:“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掛情”。佛寺中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后因以“晨鐘暮鼓”谓时日推移。 宋 陆游 《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无休时。”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这些时想晨鐘暮鼓,马足车尘,细看来恰便似云影空中尽。”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宋荔裳廉使女》:“《敬业堂诗集》《中山尼》七古一篇,为 荔裳女 而作云:‘……晨鐘暮鼓流光易,荏苒今年三十二。’”
(2).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玉红册》:“三復此编,可当晨鐘暮鼓,唤醒众生。”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监生》:“狐之现身説法,不啻晨鐘暮鼓。”
词语分解
- 晨钟的解释 清晨的钟声。 北周 庾信 《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鐘。” 唐 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鐘,令人发深省。” 五代 牛希济 《临江仙》词之一:“月斜江上,征棹动
- 暮鼓的解释 鼓楼晚间报时的鼓声。 唐 王贞白 《长安道》诗:“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 宋 欧阳修 《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城头暮鼓休催客,更值横江弄月归。”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六章:“鼓楼上传来暮鼓
网络扩展解释
“晨钟暮鼓”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én zhōng mù gǔ,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
基本释义
原指佛教寺院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早晨先鸣钟后击鼓,傍晚先击鼓后鸣钟。后引申为两种含义:
- 时光流逝的象征:通过钟鼓声的规律性,暗指日复一日的岁月更迭;
- 警世箴言的比喻:形容能促人醒悟的话语,如钟鼓般发人深省。
-
来源与演变
- 佛教起源:源自唐代寺院作息制度,李咸用《山中》诗句“朝钟暮鼓不到耳”最早记录了这一用法;
- 文学化用:宋代陆游在《短歌行》中以“晨钟暮鼓无休时”暗喻世俗纷扰的持续。
-
佛教内涵
寺院中敲钟击鼓时,僧人会诵偈语如“闻钟声,烦恼轻”,旨在提醒修行者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其顺序并非简单的“晨钟、暮鼓”,而是早晨先钟后鼓,傍晚先鼓后钟。
-
引申用法
成语现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如“百年鼎鼎世共悲”)或强调警示作用(如“如暮鼓晨钟般发人深省”)。
-
相关文化
古代城市亦用钟鼓报时,如唐代长安设钟鼓楼,通过声乐规范社会活动,后逐渐演变为时间管理的文化符号。
近义词:当头棒喝、暮鼓晨钟
反义词:浑浑噩噩、执迷不悟
若需了解具体诗文引用或佛教仪轨细节,可参考《庐山高》《短歌行》等文献或寺院叩钟偈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二
《晨钟暮鼓》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早上的钟声和晚上的鼓声,多用来形容日出日落时的宏伟场面和恢宏气势。它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晨、钟和暮。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晨:部首是日,笔画数为5;
- 钟:部首是金,笔画数为8;
- 暮:部首是日,笔画数为12。
《晨钟暮鼓》这个成语的来源较为复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时期。传说在唐太宗时,有一天他在晨练时听到了宫庭里晨钟暮鼓的声音,感到非常宏大和庄重。于是他便兴起了诗兴,写下了著名的《晨钟暮鼓》这首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描绘宏伟壮丽的场面。
《晨钟暮鼓》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并没有特别的变化。
在古时候,写“晨钟暮鼓”这个成语时,字的形状和写法可能与现在有一些差别,但意思相同。
以下是一个例句,展示了《晨钟暮鼓》的用法:
早晨,当晨钟敲响,暮色降临时,城市的景色仿佛被《晨钟暮鼓》装饰出来。
与《晨钟暮鼓》相关的组词有晨光、暮景、钟声等。
近义词可以是旭日东升、钟鸣鼎食。
反义词可以是无声无息、寂静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