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话;说空话。《孔丛子·抗志》:“欲报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听也。”《隋书·恭帝纪》:“因循仍旧,非曰徒言,所存至公,无为让德。”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顾都御史声望》:“我知善则当举,我知不善则当去,我何可徒言哉!”
“徒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可从以下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解释:
一、核心释义:空话,无实际作用或效果的言论
指没有实际行动作为支撑,或者无法实现、不被采纳的空泛言论。
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3卷第101页明确将“徒言”释为“空话;虚说”。例如古文中“徒言无益”即指“空谈没有益处”。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472页亦收录此义,强调其“仅停留在口头,无实效”的特点。
二、引申义:虚妄不实的言论或承诺
在特定语境下可指虚假、不可信的言辞。
来源依据: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1253页引《后汉书·朱浮传》“岂徒言之而已哉”,注“徒言”为“虚辞”,即不切实际的言辞。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102页指出,“徒”有“空、虚”义,“徒言”即“空话”,常含贬义。
三、古籍用例佐证
《荀子·正名》中“无稽之言,不见之行……君子不贵也”,虽未直用“徒言”,但“无稽之言”即其近义,体现对空谈的批判。
来源依据:
历代注释如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对此句的疏证,可辅助理解“徒言”的语义背景。
综合结论
“徒言”的核心语义聚焦于言语的无效性与空洞性,强调其缺乏实践支撑或真实价值。其权威释义可追溯至《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经典辞书,并通过《后汉书》《荀子》等典籍用例印证其历史语用。
“徒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tú yán,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空话或说空话,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强调言辞缺乏实际意义或行动支撑。
基本定义
指空洞的言论或无效的言辞,即仅有言语表达而无实质性内容或后续行动。例如《孔丛子·抗志》中提到:“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听也”,即担心建议不合心意,反而成为无用的空谈。
语境与用法
近义词与关联词
“徒言”不仅描述言语的空洞性,更隐含对缺乏实际行动的否定态度。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常见于文学批评或日常讽刺场景中。
巴尔干半岛报告文学辩护不舍怅怅不乐察识成问题弛崩稠林翠羽明珰贷商陡立队舞耳背放大器沸波脯糒祓送干嘛高亲格笔公物勾针管定鼓栏讥吊介福疥痨宾劫历静晦极谱剧词窭短踞蹲局踖看不得肯不肯劳怨勒紧裤带吝情历子灭不个末杀殴挞平衡木扑旗清醥入瓮少谴神龙失埶深秘石田鼠雀之辈四楞驷马难追嵩衡闻妇五犹汙潴显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