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观的意思、八观的详细解释
八观的解释
对人的八种观察方法。《吕氏春秋·论人》:“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八观》:“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词语分解
- 八的解释 八 ā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笔画数:; 部首:八; 笔顺编号:
- 观的解释 观 (觀) ā 看,察看:观看。观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观风(a.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b.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观阵。观赏。观察。观感。参观。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观瞻(
专业解析
八观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既指古代治国理政的观察方法,亦为品鉴人物才性的系统准则。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分述其详:
一、治国方略中的“八观”
源自《吕氏春秋·上农》,指统治者考察邦国治理状况的八项核心指标:
- 观耕耘:察土地开垦与耕作勤惰;
- 观种植:核作物种类与种植技术;
- 观田畴:视农田整治与水土保持;
- 观稼穑:验粮食收成与仓储丰歉;
- 观养畜:考六畜繁殖与饲养水平;
- 观教化:审礼俗推行与民风教化;
- 观法令:查律令执行与吏治清明;
- 观城防:督城墙修缮与武备整饬。
此体系体现古代“以农立国”的治理智慧,为评估国力提供量化依据。
二、人物品鉴中的“八观”
出自刘劭《人物志·八观》,是通过行为观察判定人物品性的心理学方法:
- 观夺救:察其面对利益冲突时的取舍(显仁恕或贪婪);
- 观感变:观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辨机敏或愚钝);
- 观志质:析其言谈志向与内在气质(判虚伪或真诚);
- 观所由:究行为动机与手段正当性(别正道或诡诈);
- 观爱敬:审待人接物的情感态度(识谦恭或傲慢);
- 观情机:窥情绪触发点的反应模式(明宽容或偏狭);
- 观短长:衡优点与缺点的关联转化(见扬长避短之智);
- 观聪明:考学识见解与决断能力(定睿智或平庸)。
该方法构建了古代人才测评的完整框架,影响后世人才选拔制度。
现代意义:
“八观”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其系统性观察思维仍被管理学、心理学领域借鉴。治国八观体现数据化治理雏形,人物八观则蕴含行为心理学价值,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思想史上重要的方法论遗产。
网络扩展解释
“八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识人方法,指从八个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特质,以全面了解其品性、才能及潜力。这一概念在不同典籍中有不同阐述,主要分为两种体系:
一、刘劭《人物志》中的八观(主流出处)
三国时期刘劭在《人物志·八观》中提出的八种观察方法,主要用于人才鉴别:
- 观其夺救:观察人在利益冲突时是否舍弃正义,判断其品性是否混杂不纯。
- 观其感变:通过突发事件中的反应,了解其常态下的行为准则。
- 观其志质:分析志向与资质,推断其可能成就的名声。
- 观其所由:追溯行为动机,辨别表象与本质的差异。
- 观其爱敬:从仁爱与敬重的表现,判断人际交往的顺畅程度。
- 观其情机:通过情绪变化,分辨其宽容或狭隘的心胸。
- 观其所短:从缺点中发现潜在的长处(如固执者可能有坚持原则的优点)。
- 观其聪明:通过智力水平,判断其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二、《吕氏春秋》中的八观
另一种说法源自《吕氏春秋》,侧重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表现:
- 通则观其所礼:显达时是否保持谦逊守礼。
- 贵则观其所进:高位时提拔何种人才。
- 富则观其所养:富裕后如何支配财富。
- 听则观其所行:是否言行一致。
- 止则观其所好:闲暇时的爱好反映真实品性。
- 习则观其所言:长期相处后是否表里如一。
- 穷则观其所不受:困窘时能否拒绝不义之利。
- 贱则观其所不为:卑微时是否坚守尊严与底线。
- 核心目的:通过多维度观察,避免以偏概全,综合判断人的本质。
- 应用场景:古代多用于选拔官员或考察德行,现代可借鉴为识人用人的方法论。
- 权威来源:推荐参考刘劭《人物志》体系或《吕氏春秋》相关解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均强调动态观察与辩证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包程襃重悲音绷褯伯成采葑垂业词史萃萃大雅扶轮电子排版调沃抵补跌蹶断闭房宇烽火四起分绝赴蹈汤火妇功扶卫干实钩落带过关契国基孤山寺蒿藜话次唬唬嘉礼餰鬻颊颧解冠进能开身獠奴厘弊磷薄另一方面马占淖弱牛不老片鳞残甲朴趾源请君入瓮起任奇彦鏚钺认镫赡私生不如死射伤石笼爽笏书香世家吞景兔子玩憇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