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称家之有无的意思、称家之有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称家之有无的解释

谓根据家中财力而行事。《礼记·檀弓上》:“ 子游 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 孔颖达 疏:“称犹随也,亡,无也。言各随其家计丰薄有无也。” 宋 苏轼 《菜羹赋》序:“ 东坡先生 卜居 南山 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我们族里,贫富不同,大家都称家之有无做事便了。”亦省作“ 称家 ”。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清 朱锡 《幽梦续影》:“施与也要观人,婚嫁也要称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称家之有无"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固定表达,其核心含义是指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或实际能力来安排用度、操办事务,强调行事要量力而行,与自身的经济条件相匹配。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字词释义与结构分析

    • 称 (chèn): 这里读作第四声,意为“适合、相称、符合”。《说文解字》释“称”为“铨也”,本指衡量轻重,引申为相适合、配得上。在此短语中,“称”表示“使…相符合、使…相适应”。
    • 家: 指家庭、家计、家产、家庭的经济状况。
    • 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有无: 这是一个由反义词构成的复合词,字面意思是“有还是没有”,在这里具体指家庭所拥有的财产、财力、经济能力的实际情况。“有”指富裕、具备,“无”指匮乏、不具备。合起来“有无”即指家庭经济实力的总和或现状。
    • 整体结构: “称”是谓语动词,“家之有无”是其宾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使行为)与家庭财力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2. 核心含义 “称家之有无”意指在做某件事(特别是涉及花费钱财的事情,如婚丧嫁娶、置办产业、生活消费等)时,必须充分考虑并严格依照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能力和财力状况来决定如何操办、花费多少。它倡导一种务实、节俭、不盲目攀比、不超越自身负担能力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强调行事要“量入为出”、“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3. 出处与背景 此语典出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上》。原文记载了子游向孔子询问丧具(丧葬用品)该如何置办,孔子回答:

    “称家之有亡(无)。”子游曰:“有亡(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无)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悬)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孔子强调置办丧具要根据家庭财力(“称家之有亡”)。子游追问贫富不同如何达到恰当(“齐”),孔子进一步阐明:家境富裕,也不应超越礼制规定过分铺张;如果家境贫寒,只要衣物能遮盖身体,下葬时用绳索悬棺入土,也不会有人非议。这体现了儒家“礼”的精神核心在于诚敬适宜,而非外在排场,且特别强调经济上的量力而行。

  4. 引申义与现代应用 虽然源自丧葬礼仪的讨论,但“称家之有无”所蕴含的“量力而行”的智慧具有普遍意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活场景:

    • 消费观念: 反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提倡理性消费,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档次。
    • 大事操办: 在操办婚礼、寿宴、购房购车等大事时,应避免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根据家庭经济实力做出合理规划。
    • 投资理财: 在进行投资或借贷时,需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即家庭财力的“有无”),避免进行超出承受范围的高风险行为。
    • 教育理念: 在为子女选择教育路径(如是否留学、选择何种兴趣班)时,也应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寻求最适合(“称”)的方案。
    • 处世哲学: 更广义上,它代表了一种务实、自知、不慕虚荣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

“称家之有无”是一个蕴含深刻生活智慧的成语,它要求人们在做任何涉及资源投入(尤其是经济投入)的决定时,必须首先审视并严格遵循自身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家之有无”),使行为与之相符合(“称”),其精髓在于倡导量力而行、务实节俭、反对虚荣攀比。它源自《礼记》,至今仍是指导理性生活和消费的重要原则。

参考资料:

  1. 《礼记·檀弓上》原文及释义 (权威典籍来源): 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礼记》注释本或权威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 ),其中明确记载了孔子“称家之有亡(无)”的言论及其上下文。
  2. 《汉语大词典》(权威辞书来源): 在“称”字条下,有“称家”词条,释义为“举家,全家。亦指根据家庭情况”,并引《礼记》“称家之有无”为例证。同时,“有无”词条也包含“指家计的丰或薄”义项。
  3. 语言学及文化研究 (学术支持来源): 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如研究《礼记》思想、儒家经济伦理、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等)会深入分析“称家之有无”的语言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例如,王力《古代汉语》或相关古汉语语法著作会分析此类“称+宾语”结构。

网络扩展解释

“称家之有无”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行事,尤其在操办婚丧等大事时,既不过度奢侈,也不刻意节俭,需与财力相符。这一理念强调量入为出的务实态度。

出处与演变

  1. 《礼记·檀弓上》:子游问丧具,孔子回答“称家之有亡(无)”,意为置办丧礼需匹配家庭经济条件。
  2. 后世引用:宋代苏轼在《菜羹赋》序中提到“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沿用此原则。

用法与延伸

示例

明代赵弼《新繁胡大尹传》记载:“乃遗书喻其子曰:‘尔当营治丧具,称家有无。’” 即要求儿子根据家境操办丧事。

常见误解

部分现代解释(如、7)将其误读为“评价家庭贫富”,实为误用。本义仅强调行事与财力匹配,而非评判他人经济状况。

别人正在浏览...

白视半世碑宇秉节持重冰锥不次之迁蚕芽惩忿窒欲吃饭处齿頄持橐簪笔当丧叨贴调壹递杯俸浅风疹块改选耿亮公厠贵价桂子兰孙过望患难夫妻家监见猎心喜教养员吉普女郎客耕恳告良匹料世离旗柳暗龙阮媚笑命服敏慧缪巧摹泐逆呵迁虏谴却七国起灰軥辀山冲烧灯节升阳殿身事设重税名损秽锁子铠铜汁头婚王码汉卡五色土掀扬膝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