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惩戒;警戒。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 方朔 不惩创,挟恩更矜夸。” 宋 陆游 《条对状》:“盖封王始於 汉 初……后世惩创其失, 魏 、 晋 、 隋 、 唐 ,皆起草昧,有天下,岂无功臣,止於公侯而已。”《金史·雷渊传》:“ 渊 为人躯干雄伟……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駡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 明 方孝孺 《与赵伯钦书》之二:“每观古人道德事功之盛,慙悔攻中,若无所自容。以是深自惩创,不敢有所作。”
(2).惩罚;惩治。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然庸僧猾商,敢擅招诱外夷,邀求厚利,为国生事,其渐不可长,宜痛加惩创。”《元典章·圣政二·明政刑》:“ 贺伯颜 轻侮詔书,殊乖臣礼,不加惩创,曷示等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这种人也应该惩创惩创他才好。” 郭沫若 《盲肠炎·为“五卅”惨6*案怒吼》:“我们有唯一的惩创他们的武器,便是实际和他们经济绝交。”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惩创汉语 快速查询。
“惩创”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éng chuàng,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惩戒与警戒
指通过惩罚手段使人受到警示,从而避免再犯错误。例如唐代韩愈在《读东方朔杂事》中写道:“方朔不惩创,挟恩更矜夸”,强调对行为的约束与警示作用。
惩罚与惩治
侧重于对错误行为的直接处罚。如宋代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提到“宜痛加惩创”,主张严厉惩治不法行为。
反讽与批判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以反语揭露暴行的虚伪性,暗含对镇压行为的强烈谴责。
自我约束
古代文献中也有“痛自惩创”的表述(如《金史·雷渊传》),指通过自我反思纠正错误。
“惩创”兼具警示与惩治的双重含义,具体语境中需结合历史背景或文学意图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古文例句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或相关文献。
惩创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惩”和“创”两个部分。
“惩”字的部首是心,笔画数为10;“创”字的部首是刀,笔画数为8。
“惩创”一词来源于《尚书·仲虺》:“发奸恶而威刑暴之,惩忮忍而安用乱之。故谓惩创之。”其中,惩创指的是惩罚刑伤之事。
“惩创”的繁体字是「懲創」。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在汉字“惩”中,“目”旁加了两点,表示凶狠,意为严厉;汉字“创”中,“刂”上方多了一个点,表示刀锋所向。
1. 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惩创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2. 公司在内部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以惩创不良的行为,确保员工遵守规定。
惩罚、创新、创业、大创等。
惩治、施刑、罚刑等。
奖励、鼓励、褒奖等。
哀歌韛拐子标呈蕃荷城围愁苗窗格村服大公至正夺锦夺眶而出恶声恶气风纪羹魁光复管视黄章圜门浣溪笺家甲讲坐剑侠介节剞劂氏进奠静处金醅锦茵今早九工九旒救生圈忌嘴椐椐强强頯然枯声枯偃兰奢辽濡噗通潜苞钦命融释贯通柔祇肉头三炎骟匠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捞説古话黍粽四言诗棠芾田忙铜史托故刓印猥细舞文巧诋羡田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