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惩创的意思、惩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惩创的解释

(1).惩戒;警戒。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 方朔 不惩创,挟恩更矜夸。” 宋 陆游 《条对状》:“盖封王始於 汉 初……后世惩创其失, 魏 、 晋 、 隋 、 唐 ,皆起草昧,有天下,岂无功臣,止於公侯而已。”《金史·雷渊传》:“ 渊 为人躯干雄伟……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駡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 明 方孝孺 《与赵伯钦书》之二:“每观古人道德事功之盛,慙悔攻中,若无所自容。以是深自惩创,不敢有所作。”

(2).惩罚;惩治。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然庸僧猾商,敢擅招诱外夷,邀求厚利,为国生事,其渐不可长,宜痛加惩创。”《元典章·圣政二·明政刑》:“ 贺伯颜 轻侮詔书,殊乖臣礼,不加惩创,曷示等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这种人也应该惩创惩创他才好。” 郭沫若 《盲肠炎·为“五卅”惨6*案怒吼》:“我们有唯一的惩创他们的武器,便是实际和他们经济绝交。”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惩创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惩创(chénɡ chuàn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由“惩”与“创”组合而成,其核心意义既包含惩戒、惩罚,也包含创伤、打击的意味。以下从权威辞书和古籍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释义

  1. “惩”的本义

    指警戒、处罚,使人因过错而受到责罚以吸取教训。《汉语大词典》释“惩”为“惩戒;处罚”,如《诗经·鲁颂·泮水》中“惩尔凶慝”即取此义。

  2. “创”的引申义

    此处“创”读作“chuànɡ”,通“戕”,意为伤害、创伤。《辞源》注“创”有“伤害,打击”之义,如《汉书·薛宣传》“创艾百姓”中的用法。

  3. 复合词“惩创”的整合义

    • 惩戒与惩罚:通过责罚使人警醒。

      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孟子·滕文公下》“惩创人之逸志”,指以惩戒约束放纵之心。

    • 创伤性打击:施加身心伤害以达到惩治效果。

      例:《明史·杨涟传》载魏忠贤“惩创善类”,指对正直之士进行残酷迫害。


二、古籍典例与权威引用

  1. 儒家经典用例

    《孟子·滕文公下》云:“惩创人之逸志。”朱熹注解:“惩,戒也;创,伤也。戒伤其放逸之心。”(注:此处指代《四书章句集注》释义,下同)

  2. 史书中的政治语境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载:“(魏忠贤)惩创士类,毒遍海内。”此处强调以暴力手段摧残文人集团,兼具肉体与精神打击的双重含义。

  3. 文学作品的引申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曾用“惩创”批判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延续了“创伤性惩戒”的古义。


三、现代用法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惩创”一词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论述,侧重表达“通过严厉手段实现惩戒”或“造成深刻创伤”的复合意图。其权威释义可参考以下来源:


结语

“惩创”作为古汉语复合词,融合了行为惩戒与结果创伤的双重语义,在历史文本中多用于描述政治镇压、道德规训等严肃语境。其释义需结合具体文献,方能准确理解惩戒与伤害的交织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惩创”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éng chuàng,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惩戒与警戒
    指通过惩罚手段使人受到警示,从而避免再犯错误。例如唐代韩愈在《读东方朔杂事》中写道:“方朔不惩创,挟恩更矜夸”,强调对行为的约束与警示作用。

  2. 惩罚与惩治
    侧重于对错误行为的直接处罚。如宋代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提到“宜痛加惩创”,主张严厉惩治不法行为。


二、语境与文学应用


三、相关延伸


“惩创”兼具警示与惩治的双重含义,具体语境中需结合历史背景或文学意图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古文例句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或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气宝铰抱角床宝瓶座八裴奔亡碧凤兵式体操察悉逞娇呈美炽爨矗削道言低八度独出心裁杜陵遗老娥娥丰博枫叶格命苟延构撰怪陋国用还盖赫蹄红火鹄恭火树监诫笺疏稽閲絶缨据凡开课六狄緑腰马官孽裔片瓦不留切惟青味三大发明僧祇户晒翅商山老上阳宫少头缺尾审参生活方式沈沦神通广大十思疏凝螳怒谭笑鼍风鱼雾散乡旧洗兵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