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待的意思、宠待的详细解释
宠待的解释
指皇帝给予恩遇。《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爽 字 昭伯 ,少以宗室谨重, 明帝 在东宫,甚亲爱之。及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晋书·徐邈传》:“每被顾问,輒有献替,多所匡益,甚见宠待。”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李载义 自司徒为太保, 王智兴 自司徒为太傅,二人卒,俱赠太尉,是以上公宠待宗臣,餘虽有功可迁保、傅,而掌武之尊不可得也。”
词语分解
- 宠的解释 宠 (寵) ǒ 爱:宠爱。宠儿。宠信。宠幸。得宠。失宠。争宠。 纵容,偏爱:别把孩子宠坏了。 妾:纳宠。 推崇:尊宠。 辱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待的解释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门,有人来了。 待 ā 停留,逗留,迟延:你
网络扩展解释
“宠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ǒng dài,其核心含义是“特别优待、给予特殊照顾”,最初多用于形容古代帝王对臣子或后妃的特殊恩遇。以下是详细解析:
1.词义构成
- “宠”:本义为偏爱、尊崇,强调地位或情感上的特殊关注。
- “待”:指对待、待遇,组合后表示通过具体行动体现的优待。
- 整体含义:通过地位高者(如皇帝)的偏爱,给予对象超出常规的照顾或礼遇。
2.历史背景与典型用法
- 古代宫廷场景:主要用于描述皇帝对臣子、妃嫔的恩宠。例如:
-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记载,魏明帝对曹爽“宠待有殊”,即赋予其远超其他臣子的官职和信任。
- 《晋书·徐邈传》提到徐邈因进谏有功而“甚见宠待”,体现其因才能获得特殊待遇。
- 政治语境:常与官职晋升、封赏等行为关联,反映权力关系中的特殊恩典。
3.现代延伸与使用注意
- 适用范围:现代用法已不局限于帝王,可指上级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特别关照,但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
- 文学色彩:多用于书面或历史叙述,口语中较少出现。
4.与其他近义词的区分
- “宠爱”:侧重情感偏爱(如父母对子女)。
- “优待”:适用范围更广,不强调地位差异(如对客人的礼遇)。
- “宠待”:隐含地位高低差异,且强调通过具体行动体现的特殊待遇。
“宠待”浓缩了古代等级制度下权力与恩惠的关系,现代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混淆。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证,可参考《三国志》《晋书》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宠待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对待宠物或者特定的对象时表现出的温柔、关爱和呵护的态度。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宀部,右边是待部。它的部首是宀部(宀是早期宫殿房屋的象形字,表示住所),待部(待意味着等待、候着)。宠待的意思起源于古代的中国文化,强调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关怀。宠待在繁体字中保持一样的拆分和笔画,没有变化。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宠待的写法依然保持不变。下面是一个关于宠待的例句:我对我的猫咪非常宠待,每天都给它提供美食和温暖的床铺。
另外一些和宠待相关的词汇有:呵护、关爱、宝贝、亲近。这些词汇都强调了关心和照顾他人的态度。
相反的词汇是冷漠、忽视、疏远,它们表示不重视、不关心和不照顾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