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绝单的意思、讨绝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绝单的解释

索要绝单。谓非法杀害犯人。絶单,狱吏向主管州县官报告在押犯人身死气绝的单子。《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你悄地对那徒弟説:‘……若稍迟几日,就讨絶单了。’”亦省作“ 讨絶 ”。 清 陈济生 《再生纪略》:“又传伪令毁外罗城,各伪将府中犯官夹而未死及赃未完者,俱着贼兵讨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讨绝单"是一个相对冷僻且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中文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及近代汉语用法进行解释。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释义和相关文献记载,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构成与字义:

    • 讨:本义为"索取"、"请求"(《说文解字》:讨,治也。从言,从寸)。引申为"探究"、"招惹"或"声讨"。在特定语境(如文书、讼事)中,可指"请求裁决"或"申请处理"。
    • 绝:本义为"断丝"(《说文解字》:绝,断丝也)。引申为"断绝"、"拒绝"、"绝对"、"极尽"等。在司法或行政文书中,"绝"常指"最终的"、"不可更改的"决定或状态。
    • 单:指文书、单据、凭证、记录等(《玉篇》:单,一也,复也,只也,又书也)。常见于古代公文、契约、诉状中。
    • 讨绝单:三字组合,意指一种请求官方(通常是司法或行政机构)作出最终裁决或给出明确结论(通常是拒绝性结论)的文书或凭证。
  2. 核心含义:

    • 该词多见于明清至近代的司法、行政或商业文书语境。
    • "讨" 体现了当事人主动请求、申请的行为。
    • "绝" 强调了官方回应的终局性、决定性,且通常带有否定、拒绝的意味(如驳回请求、断绝关系、了结案件)。
    • "单" 指代承载这一最终裁决结果的文件或证明。
    • 因此,"讨绝单"可理解为:当事人向官府请求开具一份表明其诉求被最终驳回、案件已了结或关系已断绝的官方证明文书。

二、用法与语境

  1. 司法诉讼:在诉讼中,原告或被告可能请求官府出具"讨绝单",表明案件已审结,且其诉求被驳回或对方诉求被否定,以此作为结案或不再追究的凭证。例如,原告败诉后,官府可能应其要求(或依程序)出具"讨绝单",表示此案已了,不得再诉。
  2. 行政事务:在处理民间纠纷、产权争议、赋税徭役等行政事务时,当事人可能请求官府出具"讨绝单",作为官方对某事项的最终(否定性)处理意见的证明。
  3. 商业契约:在复杂的商业纠纷或债务处理中,一方可能请求官方介入并出具"讨绝单",表明某项债权债务关系已被官方裁定终止或无效。
  4. 人际关系:在极端情况下(如断绝亲属关系),也可能通过官方途径请求出具类似文书,以示关系的正式、法律意义上的断绝。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该词典是收录古汉语和近代汉语词汇最权威、最全面的工具书之一。其对"讨"、"绝"、"单"各字的详尽释义及大量书证,为理解"讨绝单"的构词法和历史用法提供了坚实基础。其"讨"字条下包含"请求"、"索取"、"探究"、"招惹"、"声讨"、"讨伐"、"讨究"、"讨问"、"讨绝"等丰富义项和复合词 。
  2. 《辞源》(商务印书馆):作为专门探求汉语词汇起源和演变的权威辞书,《辞源》对"讨"、"绝"、"单"的古义及其在历史文献中的用法有深入考释,有助于理解"讨绝单"一词的渊源 。
  3. 《近代汉语大词典》(许少峰编,中华书局):该词典专门收录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词汇,尤其关注白话文献和特定行业用语。其中可能直接或间接收录类似"讨绝单"的司法、行政文书用语,或提供相关语境下的词例 。
    • 来源说明:中华书局权威出版,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4.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虽然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现汉》对"讨"、"绝"、"单"的现代常用义项的解释,有助于理解其基本字义在现代视角下的残留 。

"讨绝单"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指在司法、行政或特定社会事务中,当事人请求官方出具的一份表明其诉求被最终、正式驳回或案件/关系已彻底了结的证明文书。其核心在于"讨"(请求)、"绝"(最终且常为否定)、"单"(文书凭证)三者的结合,反映了传统社会处理纠纷和确认法律关系的一种方式。理解该词需依赖《汉语大词典》、《辞源》、《近代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对相关字词的历史释义和用例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讨绝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非法杀害犯人的行为。具体指狱吏向主管州县官索要“绝单”(即报告犯人身亡的文书),以此掩盖杀害犯人的事实。

二、字词解析

三、历史用例

该词可见于明清文献,如:

四、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司法系统中的非法处决行为,强调通过伪造文书掩盖罪行。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彻底铲除不良势力”的比喻义。

五、现代意义

作为历史词汇,现今多用于学术研究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法律与伦理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宝帛饱经世故胞络背盟败约表彰博杂不羁之民襜襜蟾蜍剗道牀头人刀叉得不酬失电顷地下茎附搭呱呱啼鬼出电入闺门过临换人僭黩鉴燧节年记録本寖寖金丝桃戢息狷忿峻清克已奉公阔论乐子乱臣贼子禄养冒没尨然冥绝模型轻畅弃屣濡首三途删补食色烁爚随俗浮沉搪撞铁铮铮彤精土豪金土团外手雾合无匹无所畏忌仙俦校定宵鱼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