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具体的措施。相对于本数(根本的大道)而言。《庄子·天下》:“明於本数,係於末度。” 成玄英 疏:“本数,仁义也;末度,名法也。”
(2).引申为无关根本的小事。 宋 王安石 《与陈和叔》:“交游三十年,非敢相求於末度,然人道交际,又须以礼,是以不果拜赐。”
"末度"是汉语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礼仪制度的具体规范,与"本数"(根本原则)形成哲学概念的对应关系。该词源自先秦典籍,现代多见于学术讨论,以下从三方面解析:
一、构词溯源 "末"本义为树梢,《说文解字》释作"木上曰末",引申为次要部分;"度"指法度规范,《古代汉语词典》注为"计量标准"。二字组合后构成偏正结构,字面意为"细微的法度"。
二、经典释义 《庄子·天下》最早提出这对哲学范畴:"明于本数,系于末度",此处"本数"指天道规律,"末度"特指礼乐刑政等具体制度。汉代郑玄注《礼经》时,将"末度"具体化为冠婚丧祭的仪节规范。唐代孔颖达疏解《五经正义》时强调:"末度虽细,乃本数之枝叶",揭示其与根本原则的依存关系。
三、现代诠释 《汉语大词典》定义"末度"为"指具体的措施与法式",强调其可操作性特征。在文化研究领域,该词常被用于分析中国古代"礼"与"理"的辩证关系,如《周礼》中吉、凶、军、宾、嘉五礼的实施细则,均可视为"末度"的具象化呈现。
“末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具体措施
指与“本数”(根本原则或大道)相对的具体施行方法或细则。例如《庄子·天下》中提到“明於本数,係於末度”,意为既要通晓根本大道,也需关联具体的实践措施。
无关根本的小事
引申为次要、非核心的事务,如宋代王安石在书信中写道“非敢相求於末度”,表示不因琐事叨扰对方。
“末度”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既可指具体的实践方法,亦可代指次要事务,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侧重点。其核心在于与“本数”的对比,体现传统思想中“体用结合”的辩证关系。
百花潭辈起残障超升称媚词命从母恶损防潮风韵犹存浮生羹藜含糗寡白鬼寰海岱劾捕胡食剞贱服绛罗交过几察激箭金带围禁门款密良造六郎龙輴抹跄逆天呕夷怕人青旆毬子趋合弱守塞怨僧单石钵试雨树林送穷鬼算错踏节叹嘻贴理渟潦梯山通挪瓦鬲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僞讬无情相马显千岁校旗下政邪气缬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