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互生,花黄色。种子一般呈暗红色,可供食用及入药。 宋 范成大 《立秋》诗序:“戴楸叶,食瓜水,吞赤小豆七粒,皆 吴 中节物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菽》:“赤小豆入药,有奇功。”亦省称“ 赤小 ”。 宋 范成大 《立秋》诗之二:“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嚥井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三·赤小豆》:“此则入药用赤小者也。”
赤小豆(学名:Vigna umbellata)是豆科豇豆属植物,汉语中亦称为"红小豆"或"朱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赤小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暗红色,可供食用或入药"。
一、植物学特征 赤小豆植株高度约30-90厘米,三出复叶互生,荚果呈圆筒形,种子长椭圆形,长5-6毫米,直径3-3.5毫米,表面暗红色且具光泽。其种脐白色线形突起,约占种子周长的2/3,这是鉴别赤小豆与普通红豆的重要特征。
二、药用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归心、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等功效。现代研究证实其富含蛋白质(约20.2g/100g)、膳食纤维(7.7g/100g)及钾(860mg/100g)等营养成分。
三、文化内涵 《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在传统食疗文化中被视为"心之谷",常用于腊八粥等节令食品。其红色特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常见于婚庆礼仪中的五谷配伍。
四、应用范畴 根据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作物遗传资源目录》,赤小豆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既可作粮食作物栽培,也可作为药材种植。其豆沙制品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年加工量约占总产量的60%。
赤小豆是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或赤豆(Vigna angularis)的干燥成熟种子,既是传统中药材,也是常见食用豆类。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赤小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红小豆、赤豆、饭豆,古称“小菽”“赤菽”。根据《中国药典》,其基源包括赤小豆和赤豆两种植物,均具有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功效与应用:
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两广等地,秋季荚果成熟时采收,晒干后去杂质入药。
赤小豆常被误认为红豆,但二者有别:
含蛋白质、维生素B/C、钙、铁等,可煮粥、煲汤或制馅。注意需煮熟食用,避免生用引起消化不良。
如需更全面的种植或临床研究信息,可参考《中国药典》及中医药典籍。
安份守己拜母包席草荄笞棰齿甘乘肥出赁春秋鼎盛储养渡杯都德反经合道翻澜风景摄影蜂旗粉茧狗矢合身徽调昏踰疆圻简约借留鲸涛锦筵慨切考阅临刑流生龙鲤穭生律法美人计名方穆护歌鹏鲸箧簏攘肌及骨伤夷神到之笔十二筒诗人尸陀林守产顺筊素灵挺卓铜匦通廊通时达务通文达礼驼价脱躧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闲伏相吵校定消削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