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儁的意思、通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儁的解释

通达而才智出众。《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弼 ( 王弼 )好论儒道”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弼 字 辅嗣 。 何劭 为其传曰: 弼 幼而察慧…… 爽 ( 曹爽 )专政,党与共相进用, 弼 通儁不治名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儁”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源学角度进行解析。“通”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达也”,表贯通、通达之意;“儁”同“俊”,《玉篇》注为“才过千人也”,指才智超群、品貌出众。二字组合后,“通儁”具有双重内涵:

一、学识通达层面

指学问贯通古今,如《汉书·艺文志》所述“通方之训”,强调对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此用法常见于古代人物评价体系,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学该典诰,思通儁逸”的评述。

二、才貌兼备层面

《世说新语·容止》载“俊爽有风姿”,描述兼具才华与仪态的人物特质。明代李贽《藏书》评价历史人物时,使用“通儁之才”特指德才兼备且风姿卓越者,此用法在明清文人笔记中尤为多见。

该词现代多用于学术研究及文学创作领域,主要见于古代文献考释与历史人物研究专著。其语义演变轨迹完整保留了汉语词汇由单字表意向复合词表意的发展规律。

网络扩展解释

"通儁"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tōng jùn,意为"通达而才智出众",常用于形容人具有卓越的见识和才能。

二、字形结构

三、古籍引用 在《三国志·魏志·锺会传》的南朝宋裴松之注中,曾用此词描述王弼(字辅嗣)的学术造诣,说明该词在古代多用于评价学识渊博之人。

注意: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更多见于古籍文献。由于搜索结果均来自低权威性网页,建议需要学术引用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进一步核实。

别人正在浏览...

暗影鼇海八面张罗捕影财主长乖敞网传湌迭绮诋谩动脑筋断决符效高低潮割哀功德天功率计鬼随邪鹤径嗟慕警场镜目究竟说樛枝极心绢扇踞蹲开隙快刀斩乱丝恋歌脸颊李桃卢薄旄丘霉湿妙简末旗旁资批禀婆婆迁声挈揽清明在躬绮宴日诵五车蹂践纱帽圆领摄弓神虎门舍然大喜衰颓台盞炭黑陶巾天从人原外奬顽锢腕力完身无量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