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于每年季冬把来年的历日布告天下诸侯,谓之“颁朔”。语本《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 郑玄 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 宋 曾巩 《谢熙宁十年历日表》:“故颁朔之旧章,为守邦之先务。” 元 耶律楚材 《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诗》之二:“顒观颁朔施仁政,竚待更元布德音。”
"颁朔"是中国古代历法制度中的重要礼仪,指帝王于每年冬季向诸侯或百官颁布次年历书的行为。该词由"颁"(分发)和"朔"(农历每月初一)构成,特指国家政权对时间管理权的集中体现。
核心释义包含三方面:
实施流程:据《明会典》记载,钦天监每年十一月进呈新历,经皇帝审定后,由礼部择吉日举行颁朔大典,百官着朝服于奉天殿拜受,地方官府通过驿传系统逐级下发。
“颁朔”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制度,指帝王向诸侯颁布次年历法的仪式,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颁朔”源于周代礼制,指天子在每年季冬(农历十二月)将新年历书颁发给各地诸侯。该词由“颁布”和“朔日”(每月初一)组成,象征通过历法统一时间秩序。
周代起源
根据《周礼·春官·大史》记载,周天子通过颁布历书强化中央权威,诸侯需将历书供奉于祖庙,并在每月朔日举行“告朔”祭礼。
清代演变
清代原称“颁历”,后因避乾隆帝名讳(弘历)改称“颁朔”。北京观象台每年十月初一举行颁朔大典,历书内容涵盖节气、农事指导等。
提示:如需具体典籍原文或清代颁朔仪式细节,可查阅《周礼注疏》或《清会典》等文献。
埃墨安常百鍊铅勃勃勃逆不变布泉赤豆喘息之间打开天窗说亮话倒反帐蹈瑕点鬟雕歼蝶翎动手动脚蹲跕娥翠杠架鬼蛱蝶鬼脸洪流皇教鹄色柩辂克家梁叟辽陇乱作胡为麦克风门堂南唐二陵排宕拼版墙裙牵忙挈领惓切痊损拳勇却流饶士熔解生寄死归收小的顺寂硕人丝绝死于非命松垮绥山桃谈玄说妙铜像望风毋须吾宗下层闲检骁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