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斥去的意思、斥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斥去的解释

(1).排斥并使之离去。 宋 曾巩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在 肃宗 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

(2).排除。 宋 苏辙 《送王震给事知蔡州》诗:“逡巡文字乐,斥去簿领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斥去”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斥”与“去”的本义及古代文献用例综合解析。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文献,其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驱逐使离开

    指通过强制手段使人或物远离。

    例证: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司马贞索隐:“按:《王劭》云‘《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如此,则墨子在七十子之后也。”

    此处“斥去”虽未直接出现,但“荀卿废”隐含排斥去职之意,与“斥去”的“驱逐”义相通。

  2. 摒弃;排斥

    表示主动拒绝或放弃某事物。

    例证:

    《论衡·逢遇》:“伯夷、叔齐为庶兄夺国,饿死于首阳山,非谓执道者无益于国,而斥去也。”

    此处指因理念不合而遭摒弃。


二、构词解析


三、文献佐证

  1. 《汉书·郊祀志》:

    “(武帝)乃罢诸方士,斥去候神使者。”

    颜师古注:“斥,退也;去,遣也。” 此处指驱逐方士与神职人员。

  2. 《后汉书·窦融传》:

    “融以兄弟并受爵位,久专方面,惧不自安,数上书求代。诏报曰:‘吾与将军如左右手耳,数执谦退,何不晓人意?勉循士民,无擅离部曲。’……融不得已,复起视事。”

    虽未直用“斥去”,但“求代”“谦退”暗含请辞被拒,反向印证“斥去”的被动性。


四、语义演变

“斥去”属文言遗存词,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其义由“开除”“革除”“摒弃” 等双音节词替代。但在史书、子集中仍具研究价值,尤见于描述政治贬谪、思想批判等语境。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卷,第106页。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8页。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
  4.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版),中华书局,2014年。
  5. 《汉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1962年。

网络扩展解释

“斥去”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排斥并使之离去
    指通过排斥、批评或驱逐的方式使人或事物离开。例如,宋代曾巩在《抚州颜鲁公祠堂记》中提到:“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即指因直言进谏而被排挤离开官职。

  2. 排除
    表示去除或摒弃不需要的事物。如宋代苏辙在《送王震给事知蔡州》诗中写道:“斥去簿领烦”,意为摆脱繁琐的文书事务。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三、相关例句

《汉书·周勃传》记载:“择郡国吏木讷者,辄斥去之”,体现对圆滑者的排斥。

总结来看,“斥去”既含主动驱逐的强硬态度,也有主观排除的理性选择,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谤刺播音不转睛采缬辰时牀帷初露锋芒村女大藩大蓟地壳多力讹落二极管反人梵土風韻黼纯光像含香号啕大哭胡客甲榜监规铰铰驾辕金镂金躯今雨鹫堞军船坑户抠搜狂饮枯查鳞羽虑囚凝网农月彷徨窃名清堂穷墉穷猿失木三雄闪忽少挡无系盛口生桑之梦蛇盘绶笥私图寺院诉法太皇吐凤晚驾瓮里醯鸡蚬斗限列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