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撑舌”。张舌不下。形容怀疑不决。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披简执策,朱墨纷错,遗言逸典,粲其盈目。涉其流则若有餘,探其源则若不足。撑舌剌口,疑端满腹圣。哲远矣,将何由质?”
“撑舌”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ēng shé,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指“张舌不下”,形容人因怀疑或犹豫不决而张口结舌的状态。例如在阅读或思考时,因疑惑过多而无法决断。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方孝孺的《息耕亭记》:
“披简执策,朱墨纷错,遗言逸典,粲其盈目。涉其流则若有餘,探其源则若不足。撑舌剌口,疑端满腹。”
文中通过“撑舌”描绘了面对典籍时因困惑而无法释疑的状态。
部分网络释义(如“伸出舌头”)可能与实际含义存在偏差,建议以权威词典解释为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辞海》等工具书。
《撑舌》是一个中文词汇,意为“伸出舌头或使舌头伸得很长”。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动物的舌头伸出来的动作。
《撑舌》由“扌”、“口”和“舌”三个部首组成。其中,“扌”部表示手,用于带有关于手的意思的字;“口”部表示口腔,用于带有关于口腔的意思的字;“舌”部表示舌头,用于带有关于舌头的意思的字。《撑舌》共有8划。
《撑舌》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普通,没有特殊的典故或传说。《撑舌》的繁体字写作「撐舌」。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撑舌》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古代文献或资料,我们无法确定古代汉字对《撑舌》一词的写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撑舌》的例句:
与《撑舌》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与《撑舌》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与《撑舌》意思相反的词汇是《收舌》,即收回舌头的动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