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伕。《周礼·地官·乡师》:“大役,则帅民徒而至,治其政令。”
"民徒"的汉语词典释义
"民徒"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民众、百姓,尤指因特定原因(如迁徙、劳役)而聚集或流动的群体。具体释义需结合构词与文献用例分析:
单字释义与构词逻辑
文献用例与语境差异
如《汉书·晁错传》载秦代"发民徒戍",指征调百姓迁居戍边(中华书局点校本)。
《吕氏春秋》有"聚民徒,立城郭",指聚集劳役者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与近义词的辨析
权威来源参考
注:本文释义综合古代字书、史书及子部文献,严格依据训诂学原则,避免现代语义干扰。古籍版本信息可供学术查证。
“民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拼音与注音
拼音为mín tú,注音为ㄇㄧㄣˊ ㄊㄨˊ。
基本释义
指“民夫”,即古代被官府征调从事劳役的平民。例如《周礼·地官·乡师》记载:“大役,则帅民徒而至,治其政令”,意为大规模劳役时,官员需带领民夫并管理相关事务。
背景补充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礼》原文或相关古代汉语词典。
拜见钱白镣办纳拌种本缘不式钓耕低幽东牀姣婿断管残沈度恕发行量发野费解刚巧工读谷丙转氨酶测定孤藏哼唱宏拔呼噜奖惩简捷硷卤简默荐至搅旋假人笳音阶陈戒归嗟味节谊荆卿金匼匝寖密就里积庾镌减抗高狂叟暌绝嫘祖六禽軿列砯砯将进酒青苍青亩三陆申枉失乐园手毫鼠窜水陆杂陈危道无干浄五色相宣先景洗垢求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