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絜矩的意思、絜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絜矩的解释

絜,度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郑玄 注:“絜,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谓当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 朱熹 集注:“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颜真卿 《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叶适 《陈彦群墓志铭》:“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奋豪杰以特兴,亦多微妙奇伟,非颖秀士亲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两个既有这番志嚮,又説的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这桩事责成他两个办起来,才是个‘絜矩之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絜矩”是汉语古典文献中的特殊词汇,主要源于儒家经典,其含义可从字形、字义及语境三方面解析:

  1. 字义解析

    • 絜(xié或jié):本义为用绳子测量物体周长,引申为衡量、规范。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麻一端也”,后衍生为法度、准则之义。
    • 矩(jǔ):原指木工画直角的工具(矩尺),后抽象为法度、规则,如《论语》中“不逾矩”即用此意。

    二字组合为“絜矩”,字面指“以绳测矩”,深层含义为以规范衡量行为,建立道德与社会的普遍准则。

  2. 儒家经典中的哲学内涵

    该词首见于《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此处“絜矩之道”指统治者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强调通过自身规范影响他人,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

  3. 历代注疏的权威诠释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即强调以同理心制定普世准则。
    • 清代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絜矩者,均平天下之大端”,将这一概念提升至治国层面,主张公平施行规范。

“絜矩”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伦理规范与社会治理的核心概念,其内涵融合了道德自律、推己及人及制度设计的多重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絜矩”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絜”意为度量、审度(),而“矩”本指画方形的工具(如曲尺),引申为法度、规范()。二字组合后,象征以道德准则衡量行为,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达到平衡。例如《礼记·大学》提到“君子有絜矩之道”,即上位者以身作则,民众自然效仿孝悌、仁爱等品德()。

二、经典内涵

  1. 道德规范:儒家将絜矩视为人际关系的准则,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社会和谐()。
  2. 治国理念:在《大学》中,絜矩之道被用于治国平天下,强调统治者需以公正之法度引导民众,如“上恤孤而民不倍”()。

三、实践中的灵活性

古人认为絜矩并非僵化制度,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审度”。例如管理中需考虑个体差异,在统一规范与灵活变通间寻求“中道”()。这种思想与现代管理学强调的“权变理论”有相通之处。

四、现代意义

如今该概念可引申为遵守法律与公序良俗,既包含对规则的尊重,也强调道德自律()。例如企业制度设计需兼顾周密性与人性化,避免机械套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礼记·大学》原文或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衲白旃檀巴拉半壁画不羞长春树炒卖称歌辰衡赤伏符充朝春卿辏拢单言地震波负险不宾歌风亭长公朱合配鸿芬昏死建策讲案绛脣交付济化京垓金机举迹坑穽盔箱科烂辉辉老鲗溜燎辉谩索目波杷柄炮船凭几据杖穷烂人面兽心戎王子邵圃圣皇市赋时激肆欲堂馔讨搜拖沓拖债王台万众唯谨闱艺辒车宪禁絃外之响孝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