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人进衙参谒。《三国演义》第二回:“ 玄德 几番自往求免,俱被门役阻住,不肯放参。”
(2).指佛门中放免晚参(晚上坐禅)。放参须敲钟三下,谓之放参钟。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内作鐘声三响][副末]呀,菩萨放参了,人犯带过一边。” 清 吴伟业 《灵岩继起和尚住虎丘祖席》诗:“居然歌舞地,人为放参来。”
"放参"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释义:
一、历史制度用语 指古代官府解除官员参拜的禁令。《宋史·礼志》记载,宋代官员每日需定时参拜上司,称"常参",遇特殊情况可发布"放参"通知暂停参谒。明代《大明会典》中,放参特指科举考场开放考生入场,如"三更放参,举子执卷入闱"。
二、佛教寺院用语 禅宗寺院中指临时取消日常修行的集体活动。《百丈清规》规定,每月朔望日为放参日,僧众可自由安排禅修或外出。《五灯会元》载有"今日放参"的公案,体现禅宗打破形式桎梏的教学特点。放参制度体现了佛教"不执于相"的修行智慧。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标注为历史词语,现代汉语已不作为常用词使用。敦煌变文《目连救母》中"狱主放参得解脱"的用例,印证了该词在唐宋时期的宗教语境传播特征。
“放参”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指允许人员进入官署拜见官员。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回提到“玄德几番自往求免,俱被门役阻住,不肯放参”。此处“放参”即指门卫阻拦刘备进入官衙面见官员。
佛教用语,指寺院中免除晚间坐禅的仪式。根据传统,放参时需敲钟三下,称为“放参钟”。明代《鱼儿佛》第三出有相关描述:“[内作钟声三响][副末]呀,菩萨放参了,人犯带过一边”。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古籍中以前两种解释为主。
岸限拜署避瘟碧玉蹄苍鸆憧憧扰扰吹纶絮辍防獃况戴着斗笠亲嘴打甚么不紧德育蝶意莺情蜂动風氣改嘴公因式股骨佳设禁仓金壶墨汁金燧九女絶望决隙魁硕泪囊类似累死累活灵气礼任留空鸣跃泥水木匠披检评剧破死拉活迁播敲门轻鹢遒健认旗冗厌三窟上根剡溪船绍剧圣经贤传视躁术智四季调四貉岁君讨核铜荡吐食握发五行大布祥祲相濡以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