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 冯諼 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復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深蒙 薛公 折节之礼,而无 冯諼 三窟之效。” 宋 苏轼 《再用前韵寄莘老》:“君不见 夷甫 开三窟,不如 长康 号痴絶。”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他得救之后,无非以为占了便宜,何尝改悔;并且因为是早已营就三窟,又善于钻谋的,所以不多时,也就依然声势赫奕,作恶又如先前一样。”
“三窟”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三窟”字面指三个洞穴,出自《战国策·齐策四》中冯谖为孟尝君谋划的故事。原句为:“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比喻预先安排多种避祸或保全自身的方法,强调周密筹划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谋士冯谖为孟尝君设计了三项策略(即“三窟”):
部分解释(如、4)提到“形容贫困住所”,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主流含义仍以《战国策》典故为核心。
如需了解完整典故细节,可参考《战国策》原文或权威历史解读。
《三窟》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其中,第一个字是“三”,意为数目词,表示“三个”;第二个字是“窟”,意为“洞穴”、“穴居”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其中,第一个字的部首是“一”,共有一笔;第二个字的部首是“穴”,部首笔画为“5”。
《三窟》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献《诗经·邶风·车胄》:“三窟之牝,莫我肯畀。”在古时候,人们常用“三窟”来表达某处洞穴、穴居的地方。
在繁体字中,《三窟》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变化。对于《三窟》这个词,古代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不过,由于没有特定的古代文献显示古时候《三窟》的汉字写法,因此我们无法准确了解其古代写法。
1. 这个山区有很多奇特的地貌,其中有不少神秘的三窟。
2. 古代的人们常常选择山洞作为三窟,以躲避战乱。
组词:三窟口、三窟特、三窟岭
近义词:三洞、三穴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