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认旗的意思、认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认旗的解释

谓行军时主将所有的作为表识的旗帜。旗上有不同的标记,以便士兵辨认。《通典·兵二》:“认旗远看难辨,即每营各别画禽兽自为标记。”《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五年》“ 李绍荣 识其旗” 元 胡三省 注曰:“凡行军,主将各有旗以为表识,今谓之‘认旗’。”《三国演义》第二八回:“ 关公 活捉执认旗的小卒过来,问取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注:“认旗,就是认军旗,旗上有将领的官号或姓名。”《新民晚报》1986.4.5:“他那座驾船上插着面认旗,旗上绣了个大大的‘郭’字。红旗帮首领姓 张 名 保仔 ,他那认旗上绣个‘张’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认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古代军队中用于辨识身份的旗帜

指在军事行动中,士兵或部队用以识别敌我、标明阵营归属的旗帜。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独特的图案、颜色或文字标识,避免混战中误伤同袍。

出处:该释义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在《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明确记载为“军队中作为标志的旗帜”。例如古典小说《水浒传》第六十回描述晁盖出征时:“晁盖请宋江传令,教圣手书生萧让写了认旗”。此处的“认旗”即指绣有首领姓氏或部队代号的战旗,用于战场识别。

二、民间活动中标明归属的标志旗

延伸指在集会、游行、庆典等群体活动中,用于区分不同团体或标明队伍属性的旗帜。这类旗帜通常印有特定文字(如姓氏、村名、行会名称),具有宣告身份的作用。

出处:民俗学者在《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刘魁立主编)中记录,传统庙会中常见“张姓认旗”“李庄认旗”,用以引导同族或同乡成员集结。例如清代文献《燕京岁时记》载:“各乡社进香队伍,以认旗为导,金鼓随之”,体现了其标识功能。

用法说明

“认旗”属书面用语,现代汉语中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及民俗研究领域,日常口语使用频率较低。其构词法为动宾结构(“认”为辨识,“旗”为标识物),凸显旗帜的核心作用在于“主动识别身份”。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中国社会出版社)
  3.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七版

网络扩展解释

“认旗”是古代军事术语,指主将在行军或作战时使用的标识性旗帜,用于区分敌我、指挥士兵。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认旗是古代军队中主将专属的旗帜,旗面带有独特的标记(如官号、姓氏、禽兽图案等),士兵通过辨认旗帜确认所属阵营及指挥指令。例如《资治通鉴》提到:“凡行军,主将各有旗以为表识,今谓之‘认旗’。”

2.历史起源与功能

3.文学与史书例证

4.现代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认旗”可比喻对团体或领袖的忠诚与支持,强调归属感。

“认旗”兼具军事实用与文化象征意义,是古代战争指挥系统的核心元素,同时在文学中成为身份认同的符号。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案兵白云居罼罕鬓髻避贤驿狴圄采斿晨鷄臣一楚鞋从轻发落措思倒痗德风得胜递籍豆乳伏阴该晓高鱼龚行天罚棺具鬼狐犹侯甸谎状欢啸劲操觭日继室极绪空论辽阳鹤离痕漏夕民民腻顔帢婗子旁座阡纸期功轻歌剧穷原囚犯屈法肉叉散适山公启事少恶魫角冠子时间性水汊睡卧不宁树帜屯险托钵宛藏唯独尾尾湘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