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行军时主将所有的作为表识的旗帜。旗上有不同的标记,以便士兵辨认。《通典·兵二》:“认旗远看难辨,即每营各别画禽兽自为标记。”《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五年》“ 李绍荣 识其旗” 元 胡三省 注曰:“凡行军,主将各有旗以为表识,今谓之‘认旗’。”《三国演义》第二八回:“ 关公 活捉执认旗的小卒过来,问取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注:“认旗,就是认军旗,旗上有将领的官号或姓名。”《新民晚报》1986.4.5:“他那座驾船上插着面认旗,旗上绣了个大大的‘郭’字。红旗帮首领姓 张 名 保仔 ,他那认旗上绣个‘张’字。”
“认旗”是古代军事术语,指主将在行军或作战时使用的标识性旗帜,用于区分敌我、指挥士兵。以下是详细解释:
认旗是古代军队中主将专属的旗帜,旗面带有独特的标记(如官号、姓氏、禽兽图案等),士兵通过辨认旗帜确认所属阵营及指挥指令。例如《资治通鉴》提到:“凡行军,主将各有旗以为表识,今谓之‘认旗’。”
现代语境中,“认旗”可比喻对团体或领袖的忠诚与支持,强调归属感。
“认旗”兼具军事实用与文化象征意义,是古代战争指挥系统的核心元素,同时在文学中成为身份认同的符号。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文献。
《认旗》是一个词语,指的是对旗帜的认同和敬意。拆分《认旗》的部首是「讠」和「旗」,其中「讠」是讲话的旁边旁,表示与言语有关;「旗」则是意为旗帜的意思。根据笔画,「认旗」的总笔画数为11笔。
这个词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旗帜是一种重要的象征,代表着国家、团体、军队、家族等集体的荣誉和标志。因此,对旗帜的认同和敬意就被称为「认旗」。
在繁体字中,「认旗」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繁体字的字形更加复杂繁琐。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认旗」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然而,由于无法查到古代写法的确切内容,在此无法给出古代写法的详细介绍。
以下是一些使用「认旗」这个词的例句:
与「认旗」相关的组词有「认同」「旗帜」「敬意」等。近义词包括「爱国」「尊重」「崇敬」等词语,而「漠视」「不屑」「反感」等则可视为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