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率”。1.爽朗直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王大将军 自目高朗疎率,学通《左氏》。”《南史·张稷传》:“性疎率,朗悟有才略。” 明 唐顺之 《祭丘思庵文》:“余以疎率,果非适用,屡进屡黜。”
(2).粗疏轻率;粗略草率。《北齐书·祖珽传》:“ 珽 性疏率,不能廉慎守道。” 明 方孝孺 《答俞子严书》之二:“又性钝劣,不善记忆……加以疎率,措虑不密,於书惟取其道理大意所在,不復检顾细微。” 清 林则徐 《批余保纯等为英商货船请照候验会禀》:“此次该牧等承办夷务,疎率不合之处,已於前稟缕晰批明矣。”
(3).指松散,不紧密。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章九:“ 宋玉 的其他诸作,除《招魂》外,自《风赋》以下,便都有些靠不住。一则他们的文体是疏率的,与《九辩》之致密不同。”
(4).简单随便。
“疏率”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爽朗直率(性格特征)
指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如《北史·祖珽传》提到“珽性疏率,不能廉慎守道”。该释义强调为人坦荡、不拘泥于细节。
粗疏轻率(行为态度)
表示行事不够严谨或草率,如《南史·张裕传》记载“性疏率,朗悟有才略”,暗含对粗心态度的批评。
结构松散(物理状态)
描述事物排列不紧密,如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分析宋玉作品时提到“文体疏率”,指文章结构不够紧凑。
简单随便(行事风格)
指做事方式简洁随意,常见于古籍中对生活态度的描述。
数学领域中的“疏率”(与“密率”相对)指稀疏概率,属统计学概念,与上述人文释义不同,需结合专业背景区分。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扩展案例,可参考《北史》《南史》等文献来源。
疏率是一个形容词,指的是人的行事举止轻率、不慎重、不谨慎。一个疏率的人往往容易大意、马虎,不注重细节。
疏率的部首是疋(shū),总计6画。
疏率一词的来源比较有意思。其中,“疏”字是指疏忽、散漫,而“率”字则表示轻率、草率。
疏率的繁体字是「疏率」,并没有其他特殊的繁体字形。
在古代汉字中,疏率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1. 他对这个决定犹豫不决,一直拖延,显得十分疏率。
2. 她做事总是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和细心,有些疏率。
3. 这个项目需要严谨的处理,不容许一点疏率。
疏率的相关词汇有:
1. 疏忽:对事物处理不周到、不细心。
2. 草率:行事仓促、不经心。
3. 马虎:对事情不严谨、粗心大意。
疏率的近义词包括:
1. 轻率:举止鲁莽、不慎重。
2. 粗心:不细心、不注意细节。
疏率的反义词是谨慎,表示行动、举止谨慎、小心。
【别人正在浏览】